第57章 黑名单上的人

类别:文学名著 作者:半只青蛙 本章:第57章 黑名单上的人

    林汉和喀秋莎走出旧金山海关后,第一眼就看到了汉娜,与此同时,汉娜也看到了他们,其实早在萨菲罗斯号靠岸之前,他们彼此就互想感应到了对方的存在。

    只是此时,汉娜的注意力全没放在林汉身上,而是死死盯着喀秋莎,而喀秋莎也用同样不怀好意地眼神回瞪着她,同时她的另一只手搂紧了林汉。而边上的旁观者,看到两个姿容极出色的美女夹着一个男性,不少人心中八卦之火狂燃。

    汉娜用眼神向林汉询问道。

    “她是谁……”

    林汉没有回答,而是对汉娜伸出了右手,而后两人的右手就握在一起。

    通过手掌互相交融,无数讯息在那瞬间高速地交流着。

    “真疯狂!”

    吸收了彼此这段时间作为的情报资料后,汉娜与林汉几乎同时地发出针对对方相同的感叹。

    离开奉天的这段时间,林汉深入江西苏区,粉碎了中国革命的历史,更在东海炸沉了英国轻巡洋舰,老虎身上拔毛抢了整整三十五吨黄金,其做法已够疯狂。

    而汉娜这些日子的作为,却可以称为丧心病狂。

    1927年,第五届索尔维会议在比利时布鲁塞尔召开,这次会议在后世闻,起源是始于的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与尼尔斯·玻尔两人的大辩论,但真正让他出名的,是出度会议的那二十九名科学家,其中一半是诺贝尔奖的获得者。该会议诞生了一张后世闻名的二十九人合影,(大家可以百度搜索“核物理学家照片”这个关键字,就可以找到这张照片)出现在上面的人物,光是中国人耳熟能详的角色,就有居里夫人,爱因斯坦,玻尔,海森堡,薛定谔,普郎克等等。这些人可以说是奠定人类进入核时代的关键人物。以至于在二十一世纪穿越小说横行的时代,经常有人拿着这张照片开玩笑说,1927年的时候,如果有人在索尔维会议上安个大炸弹,把照片上出现的人物全干掉,人类的文明进程最少要被延缓十年甚至是二十年。

    网上网友的戏言,在1931年年底,被林汉和汉娜这两个没节操的穿越者,在现实中开始实行了。

    1931年十二月,当汉娜押着接近五十吨黄金回到德国,安置好这批黄金后,她坐上飞机满世界飞,按着她计划写好的名单,开始一个国家一个国家地杀科学家。

    首先被杀的,是英国的图灵。

    阿兰·麦席森·图灵,被誉为“计算机科学之父”和“人工智能之父”,更在二战中为英国破译德国的密码做出巨大的贡献。他是计算机逻辑的奠基者,许多人工智能的重要方法也源自于他。他杰出的贡献使他成为计算机界的第一人,人们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将计算机界的最高奖定名为“图灵奖”。

    但是在这个位面,图灵的生命,止于1931年八月一日。汉娜亲自来到英国剑桥大学国王学院,找到还在大学读书,年仅二十岁的图灵。

    那天晚上,汉娜敲开了图灵宿舍的房门。

    汉娜:“阿兰·麦席森·图灵?”

    图灵:“是我,请问你是……”

    汉娜伸出双手,按住图灵的脑袋,用力一旋,然后关门,离开。

    那一幕,就好象《终结者3》里,那个冷酷的女机器人杀手一般。

    而图灵仅仅只是开始,然后是电子工程师汤米·弗劳尔斯、数学家马克斯·纽曼,汉娜一一拜访了他们。之所以只针对这三个人,那是因为汉娜担心一下死太多的科学家会引发英国政府的注意,所以只能“慢慢”来。

    电子工程师汤米·弗劳尔斯被汉娜注射了过量的胰导素,全身找不到一点伤痕地猝死在家中。以三十年代的尸检水平,胰导素杀人是几乎是查不出痕迹的。数学家马克斯·纽曼家中饮用的咖啡被她替换成了含有放射性盐的咖啡。虽然没有马上死亡,但吃下放射性咖啡,被严重内辐射的他,最多也只要一两年,就会因为染上和居里夫人类似的恶性贫血症而悲惨地死去。

    但这并不是最狠的。

    英国之行前,汉娜事先准备了一大堆用放射性材料制造物品,比咖啡杯,拖把,涂料,粉末,等等,然后她将这些东西带入英国,她选择圣诞节前各大学、试验室无人的契机,亲自潜入英国的学术中心剑桥大学,将那些充满致命放射性的杯子,咖啡壶,替换掉原有的普通杯子,咖啡壶,同时将放射性涂料,粉末,散布在剑桥大学各个著名的实验室。至于将试验室里科学家们饮用的咖啡替换成含放射性物质的毒咖啡这样的事,她一样都没有少作。

    剑桥大学只是其中之一,利用圣诞节的好时机,她在牛津大学,帝国理工,伦敦大学等几所英国著名大学,科学家的摇篮,汉娜全部过去转了一圈,大撒放射性材料和投放射性盐,人为地制造放射性污染。

    “一战的战败,凡尔赛条约的签字,对德国的伤害极大,短时间内,德国是不可能追上这十几年拉下的功课。不过这没有关系,德国在爬科技树上追不过英美没有关系啥,我们可以把他们发展的速度也拉下来,大家一起比烂就是了。”

    这种毫无节操的无耻建议,完全是出自林汉的主意。

    杀几个科学家并不能真正地解决问题,林汉的这个主意,是要断英国人“科技树”的根,将其未来的徒子徒孙都杀个七七八八,可谓狠毒无比。未来的几年里,那些在英国各个大学里学习和科研的精英们,将染上各种古怪的疾病悲惨地死去。

    在英国过完圣诞节后,汉娜回到法国,索尔维会议照片上出现的法国核物理学家被她地制造各种“意外”弄死,几所法国著名大学和实验室,也被她用类似的手法布置了致命的核辐射。之所以先搞英国再弄法国,那是因为在汉娜看来,英国对德国的威胁远比法国大,圣诞节这样的好时机一年只有一次,所以英国“优先”。

    搞完法国之后,汉娜去了一趟波兰。马里安·雷耶夫斯基、耶日·鲁日茨基和亨里克·泽戈斯基这三人是波兰有名密码专家,历史上这三人为破译德国密码做出了突出贡献。对于这三人,汉娜是使用了暴力强杀的手段,直接潜入他们三人工作的密码实验室,安上炸弹,将三人连同一堆的工作人员一起炸上了天。

    至于居里夫人,若不是知道她已经染上了镭辐射诱发的恶性贫血,没两年好活了,汉娜当时也会顺手杀了她。

    至于丹麦的费米,考虑到这他座下还有不少几年前汉娜资助的德国留学生在那儿学习,汉娜暂时放过了他。

    而后的几个月时间,由于要帮助德国的事务较多,且在美国的行动需要更多的时间去准备,同时也要等林汉的到达接应配合,汉娜暂停了针对美国的行动。

    当林汉乘船从横滨出发前往美国时,汉娜乘坐越洋客机飞机,飞往美国。准备在美国的各个著名大学和实验室重复先前做过的事。

    林汉到达美国旧金山时,汉娜刚刚在麻省大学制造了一次核污染,同时用碳疽病菌感染了奥本海默,让这位未来曼哈顿计划著名主持者进了特危病房,几天后不治而亡。

    这种满世界屠杀科学家,在顶级大学制造核污染的事,手法太脏也太恶毒,影响更是恶劣,一旦泄露就是引发各国公愤的大事件。为了保密,整个过程汉娜都是单独行动,以免泄露。

    美国和英国法国不同,国家太大,著名的大学、试验室太多,黑名单上要对付的人更多,有些目标防卫力量森严,汉娜感觉自己一人实在忙不过来分身乏术,于是她就暂停了行动,在旧金山等待林汉的到来,准备两人一起行动。

    今年是美国的大选年,她最重要的目标之一,富兰克林·罗斯福,现在正满世界的拉赞助。林汉与汉娜此行,要杀的人不仅仅是罗斯福一人,连他的整个幕聊班子,两人都想一起干掉。

    不过在两人合作行动之前,汉娜和林汉先要理清的,不是关于萨菲罗斯号上三十五吨黄金的分赃,而是喀秋莎这个出乎意料之外的变数。

    外传 关于二战的流毒甚广的错误认知(上)

    1.虎式坦克30万工时,豹式二十万工时,T34五千工时。

    这是遗毒甚广的说法,其毒源可以远至九四九五年时期,当时我就在某内某军事杂志上看到此说法。主要原因是苏德的工时计算方法不同引起的,但具体多少,网上争议极大。但远没有虎豹的工时是T34的五十倍六十倍这么夸张。

    而四号坦克的工时,甚至比T34还有少——有三千,四千工时之说。

    T34出现过五千工时的,但那是一九四二斯大林格勒版的,质量极糟糕,甚至连最基本的瞄准装备都无,开火得用测距机枪先测打一发。

    虎豹的生产工时之于T34,复杂的地方在几个地方:虎豹的装甲钢用的是扎制加表面硬化处理的,这个比以铸造炮塔为主的T34要复杂得多。坑爹的重叠式负重轮设计,加重了维护和生产的麻烦,当然,带来的好处是人机工程出色,舒适性较佳。但是,虎豹的重量,实在对不起他们的防御——豹45吨左右,M26的重量也差不多,但黑豹的防和攻都不如M26。只是机动性上稍有优势。

    关于虎豹工时的说法,只是我的一家之言,具体的情况由于资料不全,一直不能找到确切的数据,欢迎大家指错。关于这个问题,很多地方都有在讨论,但始终没有找到确切的答案。如果谁能拿出确切的资料和数据的话,那真是功德无量了。

    2。M4坦克打火机之说。这个说法是被某些德粉苏粉有意地夸大了。从二战毛子坦克兵的回忆录来看,他们对其的安全性的评价甚至比T34还高。

    某些德痴说M4坦克一点火星就起火。事实上,二战所有的坦克,只要是使用汽油机的,在这一点都是相同的。除了用柴油的T34和日式坦克。强如黑豹,老虎,一旦动力室被击中,一样也是避免不了起火的命运。

    事实上,M4坦克是相当出色的一款坦克,其改良潜力甚大。打火机之恶名,主要在于1944年D日后到阿登的那段时间。因为前期在他过得“太舒服”——在非洲上欺负的尽是三号四号这些小玩意,那儿虽然有虎出没,也只有几只。因为忽视,所以并没有将装甲,火力的潜力全挖出来。D日到阿登的那段时间,M4被虎豹一顿痛打之后,米妖对其进行全面的改进升级——加厚装甲,换装了长管76炮,使用湿法保存弹药。其性能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二战最终最强的改良型,M4A3E2,其正面的防护甚至达到120~150毫米,直追黑豹甚至稍有胜出。长管的76炮,其穿甲性也微胜T34-85一线。配合其二战最出色的火控和追猎性能,综合能力,已略在T34-85之上——当然,打虎豹还是有些吃力,但已不象最初时那般。而二战时,M4在战场上的一些妖孽级别的改良型,变型车,比如小飞象,装了105榴弹炮的,以及二战后以色列的改良型超级谢尔曼。关于这个坛子里讨论甚多,就不重复了。

    二战时的各种坦克,刚登场时,其实都有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著名的黑豹,动力装置莫名其妙起火,和M4一样,也是一打就着的。库尔斯克战役时,大量的黑豹不是被击穿,而是中了一炮,坦克没事,车子却莫名地烧起来了,原因是供油系统有问题。T34刚上场时,坑爹的两人炮塔导至这款坦克没法发挥出真正的战力。经过战争的洗礼之后,后方根据前线部队的意见改进了设计,上面两款坦克都成为经典。

    M4的名声不是太好,个人认为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是他参战时间太迟——真正大规模参战和经历战争严酷考验的是1944年六月六日以后的战事,在西欧战场上的坦克战只打了不到一年的时间。阿登战役之后,前面半年暴发出的各种问题后,开始解决这方面的问题,等M4把这些问题都解决了,整出长管炮,厚装甲,湿法保存,性能大大提升的M4之后,还来不及表现,战争结束了……所以大家记住的印象最深刻的,就只有他在前期的恶名了。

    另一个原因,在中国,关于二战,德粉很多,捧虎豹,他们黑M4不奇怪,第二多的是毛粉,他们捧T34,自然也不屑M4。同时得罪了这两个群体最多的德粉和毛粉,M4前期毛病,就被大家抓住了一顿痛打,被过度地放大了。(这是个人的一家之言,大家笑笑就行。别太顶真。)

    3:科技树德国最高

    事实上,二战时德国的军工科技,最多只能排老三,英米都胜过他一线。真正可认定高出英米许多的科技树,仅有V系列火箭一项。当然,铁拳和MP44这类小东西也算吧。

    二战前的德国,受制于凡尔塞条约,几乎所有军工科技的研制都受到了压制。这导至其前期的武器极差,尤其是在陆军。只是仗着出色的战术和士兵素质才赢得了前期战争的胜利。而到了末期,那些所谓的末日科技又是什么样的呢?

    号称称无敌的ME262战机,其发动机寿命不过二十多个小时,同时极易着火。是有名的本方王牌飞行员杀手。

    所谓的二号最强的活塞战机TA152,其最强之名,还得再加上之一二字。能和他竞争的,有英米的喷火,米妖的奶瓶三兄弟F4U4,P47,F6F,以及野马H,事实上,当TA152出场时,德国在活塞式战斗机方面,已经全面落后英美了。1944年之后,英美这边,二千马力的发动机的战斗机满天飞,而可怜的汉斯还在用1700的发动机在爬,而在新式发动机的研制和开发方面,当时的德国发动机由于过度重视富油燃烧,一直被火花塞结焦问题折磨,以至于1943年到1944年下半年整整一年半,当英美的二千马力发动机装备使用时,而德国大票的战斗机,还在使用老发动机。

    注:喷火使用的梅林发动机,和BF109使用的DB601发动机,气缸容量都相差无几。但是,英国把梅林整了又整,重量基本不变的情况下,最后硬是在气缸量不变的情况下,整出了二千马力的喷火14。

    而德国这边,发动机开发到BF109F型的1400马力左右时,就再难前进了,后面的BF109G,换上了更大的气缸,重量大增,而马力也只是勉强爬到一千七百多。而同一时期,英国的另一款发动机,格里芬(也就是狮鹫)发动机,使用同类型的气缸和差不多的重量,却飞出了2500马力,到二战结束时甚至开发出三千马力的。

    在和英国的空军对抗中,当使用的2000马力的喷火14出场时,德国空军在战斗机质量上,已全面落于下风了。

    关于航空发动机的开发问题上,无论是BF109的DB601还是FW190的BMW系列,都没有装备中冷器这一关键因素,少了中冷器,可以减少发动机的重量,在早期增压不大的情况下时并不致命,但造成的致命后果就是,随着发动机气缸增压越来越大,没有中冷器的弊病也越来越严重——到二战中后期,德国发动机的燃烧室的压力一直上不去,而同一时期英美的发动机进气压则在不断地上升。去掉中冷器的重量优势,再也不能抵消中冷器带来的发动机马力和性能上提升的优势。缺少中冷器也加重了发动机火花赛结焦的问题。(此说法引用的是空军之翼上网友GLEN的观点,此人干货不少。引用时标注一下他的版权)DB601发动机早早地就在1400马力位置就停下脚步潜力挖尽,明显是因为缺少中冷器的原因。

    英式发动机,我在曾在电视军事节目上看到这么一个评价,一升的燃油,英式发动机可以飞行比德式长五倍的距离——此为央视节目的二战报道,这个说法要打个大问号,不过英式发动机比德式省油是公认。主要原因也在于贫油燃烧方面牛牛做得比汉斯好很多——因为德式发动机过度注重富油燃烧的原因,注定了他们不省油。

    至于E系列战车,更多的只是保时捷博士的疯狂设想——这东西,仅是图纸上的一些疯狂设想而已。

    外传 关于二战的流毒甚广的错误认知(下)

    4.背了太多黑锅的小胡子和戈胖子

    小胡子在军事,战略方面的才能,远远胜出德国许多出名的元帅。

    最有名的例子就是孰克而克和基辅。

    事实上,在孰克而克,小胡子的命令,仅仅是让古德里安的坦克师停止前进了三天,以等侯步兵跟上罢了。而当时战场的情况是,古德里安的坦克师冲得太急,已和步兵严重脱节。而他要面对的对手,是有舰炮支援的三十个师的英法军队!单单就坦克的数量和质量上来说,他不但没有优势甚至比敌方的还少。闪击战虽然很厉害,但在那个沼泽区,被压缩成一团的敌军,三个坦克师就想全歼敌方三十个师的部队,本身就是不太现实的事。而当时的情况来看,蒙哥马利在当时发动了一次很成功地战术反击,已暂时稳住了战线并建立了一条防线——事实上,在后来的三天里,得到步兵支援的老古也是用了三四天的时间才突破了这条防线,而那时,守护的部队只剩下六万人而已。

    按当时的情况看,即使小胡子全力以赴,最多也只能留下一半的英法军队而已。

    至于基辅,很多人都说小胡子不打莫斯科而去打基辅是错的。但从现在的眼光看,打基辅才是真正确的决定。

    太祖说过,存地失人,人地皆亡,存人失地,人地皆活。放着已陷于绝地的六十七万西南方面军不理,而去攻击更远的莫斯科,本身就是兵法上的大忌。至于说打下莫斯科会让毛军崩溃,这更是笑话。谁都知道,苏这个国家的性质,失去莫斯科,也不过是丢掉一个首都罢了,别忘记当年矮子皇帝打下那儿时也没有让他们降了。只有真正地消灭敌方的有生力量,才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

    如果真的打莫斯科,那才真是一场灾难。已经重点防护的莫斯科,德军再强也难以马上吃下。而基辅这儿的敌人有了喘息之机,再在后方做怪。那才是真正的前后首尾难顾。

    而戈胖子,很多网站都把德国空军前中后期的失败全归于他头上,这是很不公平的。

    德国空军的一系列的失利,更多的原因,是在于自己的先天不足造成的。

    德国飞行员后期严重数量不足,怪戈林,说德国的培训机制不好。

    这不能怪他。飞行员,都来都是用零件和汽油浇出来的。而德国最缺的就是油。而在战前,德国因为受制于凡尔塞条约,一切只能偷偷摸摸。能培育出二万八千名飞行爱好者,戈胖子已经是尽了最大的努力了——当时小胡子的要求是十万。要知道,德国是个无油国,所有的油料都要进口。远不能和米,苏这两个产油的大国比。非不能,不行,实是无力也。

    至于新一代飞机开发比不上敌方,同样也因为油料的原因,科技积累不足,也正是我在第三点所说的,科技树开发不如米英。

    德机在后期活塞机落后于英美,一为化学工艺研究上落后。英米都早早地开发出更高标号的航空燃油,加上资源的优势,120号燃油甚至150号油可以随便烧,而只能靠煤化油技术的德国在这方面则落后许多。这是先天不足造成的。罗马尼亚虽然出采油是优质石油。但在高标号油的开发上,始终是德国的落项。

    燃油品位上不去,加上中冷器缺乏的先天缺陷,严重制约了德国新式发动机的进气压难以提升,更影响了新式发动机的开发,导致1944后大批德机只能小改小闹将就着用……

    这是资源和科技的双重缺陷造成的,和戈胖子无关。

    注:以前看到过一个说法,TA152所用的发动机,终于增加了中冷器和二级增压,不过真实性无法确定,求科普。

    5:虎豹数量不足的问题

    其实这个问题,又要回到第一点了。

    虎豹数量不足的问题,不在于设计,而在于生产,以及工业布局有大问题。在施佩尔当上生产部长前,他的前任是个混蛋。把整个德国的军工搞得一团糟糕,当然,责任不能全怪他,这也和整个德国的国家生产体制问题有关,毕竟是资本主义的工厂——类似的情况美帝苏毛都有。比如美帝方面,大量的优秀的76坦克炮堆在后方的仓库里生锈,而前方的M4还在使用垃圾的短管75炮被虎豹痛打。而德国这边,小胡子早早地就要求把三号坦克的炮管加长,结果管军工装备充耳不闻,直到某次小胡子视察坦克部队后发现这一情况后大发雷霆,才有所改变。而苏联这边,著名的T34的生产装备,当时受到KV研制者那边的干扰,以及上层官僚主义的影响,差点就胎死腹中。

    而英国牛牛方面,他们开发出了二战最出色的液冷发动机——梅林,二战最出色的反坦克炮,17磅炮。可是最出色的液冷战斗机和最出色的坦克的头衔却和他们无缘。这完全是科技树和武器开发理念上出了严重的问题,也是很让人无言的。

    其实军工生产,受制于各国利益群体的私心,这样乌龙的悲剧,美国,英国,甚至苏联都发生过,但问题是,英,美,苏,他们的容错能力比德国强。美苏可以错几次而不致命,而德国毕竟国力资源有限,错一次就变得相当地致命。

    1941~1942年,这两年德国坦克的产量,是低得吓人——41年只四千不到,42年也仅仅是六千。德国不能在42年打败毛子,最大的罪人就是这个天杀的生产部长。在他的指导下,每当前线取得了某场战役的重大胜利之后,其生产线上的飞机坦克的产量就直线下降。更不要说德国动员太晚,没有早早地实行三班倒和免休工作制了。苏德战场最关键的第一年和第二年,德国军工生产部门更象是在度假而不是战时生产。

    等施佩尔上台后,开始总动员时,盟军针对德国的战略轰炸开始了。即使是如此,在后方被炸成一片白地的1944年十月,德国坦克的产量,甚至达到了每月二千的高峰——几乎不输给同期T34的产量了。如果能早点完成总动员,虎豹的产量提升一倍并不是太难的事。

    关于虎豹产量上不去的问题,讨论后个人总结之后,认为是以当时二战时的生产技术,生产四十五吨以上的坦克,生产难度不小,并不是一般的坦克厂可以造的。而生产三十吨左右的坦克则对设备的要求要小得多。应当也是虎豹产量上不去的一个原因,因为在德国内只有几家专门的坦克厂可以生产。一般的小厂因为设备跟不上难以生产。

    此外还有一个极重要的因素,就是德国工业的布局,有着严重的问题。其工业布局,更类似于小手工作坊的集合,而不适合大规模地工业化生产。

    在网上我看过几张美苏德三家的坦克工厂的照片,无论是美国还是苏联,坦克工厂都是几十辆甚至上百辆坦克排在一起同时生产,上百辆坦克同时在流水线上生产的背景,看上去极为壮观。

    而德国,诺大的一个坦克车间,往往只能看到一两辆坦克孤零零地摆在哪儿,生产速度可想而知。

    如果说虎豹是因为生产工时比T34高而导致产量不足,那么,四号坦克还有三号坦克,这两款生产工时远不如T34的坦克又怎么说?在虎豹投产前的1941年和1942年,德国当时生产的坦克全是三号和四号,但平均产量,也只有坑爹的每月五百(1941年时甚至不到四百)。而同一时间苏联坦克的产量是月产量接近两千左右

    如果想大辐度提高德国坦克的产量,就必须对德国的整个工业布局进行调整,而这个工作量,只有斯大林这样的独裁者才做得到。

    此外另一个问题就是油料问题,就算是德国生产出海量的坦克,也缺少足够的让他们动起来的燃油。

    虎豹的悲剧,真正原因在于战场维护性太差,以及德国的战略重点由攻变防。

    重复式负重轮设计本就是维护麻烦,而一辆四十五吨到五十余吨的坦克,其重量本身就又决定了维护的麻烦——再怎么样,三十吨的坦克总比四十五吨的好维护多了。更要命的是,德国这时已由攻变守,大战过后往往不能控制战场。直接的后果就是导致遗弃在战场的坦克变成敌方的战利品。这是最要命的,要知道,只要能在战后能掌握战场所有权,前期所损失的坦克,只要不殉爆,都是可以回收修复的。甚至还可以将敌方遗弃的坦克缴获修复。

    我看过一篇关于德国装甲师早期做战的维护报告。

    一场大战过后,其全师的一百三十余辆坦克,仅有二十余辆能投入使用。但由于控制住了战场。几天后,能投入使用的坦克的数量恢复到九十八辆。这就很能说明,控制战场对坦克维修的重要性是多大了。

    虎豹的不幸之处就在于此了。1943之后,德国由攻转守。在战斗中不断地撤退,大量可修复的战车,就这么白白地扔在了战线上……

    6:所谓的冬季救了毛子军。

    事实上,是冬天救了德军才对。因为补给问题,在大降温之前,前线的德军已经开始由攻转守。而在1941的冬季战役里,因为天气问题造成的兵员损失只有百分三而已(此百分三的数据争议很大,仅供参考。网上也百分十,甚至百分二十之说,但百分二十实在有些过度夸大了。)

    恶劣的天气对防守的部队更有利。正是恶劣的天气影响了苏军的反击,使其部队的调动受到极大的影响。也正是因为天气的原因,莫德尔才有时机稳定防线重创了朱可夫。

    德国的后勤一直很有问题,比如波兰的那位总督。有穿越人士云,真回到二战汉斯国,有几个必杀的人物戈胖子是一个(作者认为戈林有点冤,原生产部长才应当是第一位),波兰总督是必杀名单第三位,此人正是后勤的关键人物。原生产部长是必杀名单第二位。

    乌德特得赶去当飞行学校的校长,他的能力完全比不上他的前任,此君自杀也不奇怪。


如果您喜欢,请把《钢铁雄心之舰男穿越记》,方便以后阅读钢铁雄心之舰男穿越记第57章 黑名单上的人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钢铁雄心之舰男穿越记第57章 黑名单上的人并对钢铁雄心之舰男穿越记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