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平视权力,只向真理低头

类别:文学名著 作者:李松 本章:一、平视权力,只向真理低头

    <span class="center">中国监察学会副会长,北京大学廉政建设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教授

    <er h3">一

    古人云,如果没有监督和制约,一切权力都将最终走向腐败。

    西方有一句名言:把权力装进笼子里。

    正是这条已被中外实践反复证明的历史定律——权力腐败律要求我们给权力套上枷锁和缰绳,要给权力的运行以全方位、全过程的监督。而新闻媒体的监督是在所有监督形式中最有力量的一种。

    出自新华社记者李松之手的一书,就给我们一本鲜活的政治教材,让我们能够看到新闻监督权力的魄力和魅力所在。李松凭着学者的社会良心,循着记者的敏锐触觉,用犀利的文笔、理性的语言,以深度调查报道的方式,为中国权力场作了全身的X光扫瞄,捕捉中国隐性权力的栖身角落,为读者解读了当今中国最鲜活的政治生态。

    我与李松相识已多年。大概半年前,在国家行政学院举办的一次反腐论坛上,我偶遇李松,他就说有出版社正准备为其出版一本时政类的书,嘱我到时为之作序云云。当时太忙,也没多想便匆匆应承下来。

    2010年冬的一天,李松把这部的电子版发给我,说这本书将很快出版面世,序言在两周内就要交付出版社。

    这是一次难得的比较完整地阅读李松作品的机会。这部书分为“权力制衡”“民主平等”“政策法治”“公民社会”四部分,共收录了他2005年以来发表在《半月谈》上的62篇作品。

    这些作品,几乎都涉及了权力的监督,涉及了公民社会的追求——平等、法治和自由。李松的关注领域从驻京办到培训中心,从公车改革到公务接待,从官员出书到官员出国,从干部挂职到干部年轻化,从秘书升迁到秘书腐败,从公务员收入到公务员工资……李松视线扫描之处也都是社会公众关注的焦点、难点、热点问题。这些方面,李松深入解开了涉及事件的内幕,并借用专家学者的分析和解读,给了读者有深度的思考。

    其实,对于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国来说,权力制度和权力监督的制度设计并不缺乏。但为什么很多研究者认为,腐败问题是权力之“癌”,是一种无药可治的不治之症呢?其中一个很明显的原因就是,只靠制度反腐败,是不可能成功的。事实证明,我国对权力腐败的方方面面都有明文规定,但这些规定对于“隐性的权力”来说,却常常成为一纸空文。这种现象让很多政治学者深感困惑,有些学生也因此把政治学当作“伪科学”。

    “道高一丈,魔高一尺”,在政治权力的角逐场上,权力的博弈让很多腐败走向“地下”,权力腐败之癌细胞逐步向政治肌体转移渗透,变成更多更难根治的腐败顽疾。李松把这本书定义为“中国隐性权力调查”,就是对中国的腐败问题做更深层次的观察和诊断,因而也是更加深层次的更加系统的“反腐败”。这种探索的深度是前人所未尝涉及的。如果说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那么,反腐败的前提就是需要有人把隐蔽得最深的黑暗揭露出来,打开天窗,引进阳光。李松的正是承担了这一光荣而神圣的使命。

    <er h3">二

    可以说,李松的勤奋成就了他今天的成绩。从进入新闻界,李松涉足过时政、教育、社会等多个领域,其作品被广泛转载,但影响最大的要数时政类作品,而所选作品,也均为从时政类作品中精选而出。

    通过阅读全书,不难发现李松是一名抱有新闻理想且极具思辨能力的职业记者,他以对新闻的敏锐及独特的视角,往往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这些作品虽独立成篇,但有着内在紧密的必然联系,涉及我国公权力多个领域隐性权力问题,包括其形成的制度原因、危害以及解决方案。

    还在五年前,李松就以《“驻京办”:地方第二行政中心?》一文,首次揭开“驻京办”这个神秘机构的内幕,受到多位中央领导的批示,也引爆了中国社会与国外舆论对中国“驻京办”现象持续至今的高度关注。

    从那时起,我就能经常能读到李松的作品。他的新闻触角,也逐步从多个领域聚焦到时政领域,并且对隐性权力问题进行着不懈的研究和探索。在我的记忆中,能持续多年地关注这个领域的中国记者,极其少见。而李松便是其中一位。

    尽管我国在2008年5月1日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但事实是,在如今有些地方,信息屏蔽现象还是比较严重,这为公权力的滥用提供了土壤。李松在公权力的缝隙中,冷静地洞察和审视着这一切。

    多年来,李松始终以亲历者的身份,把所看所思的事件,通过精心梳理,然后沉淀下来,最后理性地呈现给读者。虽然是监督性报道,但其出发点是善意的、建设性的。每篇作品反映的问题,都通过探寻事件背后的真相,请大量的专家、学者,提出不少合理化建议。这也使得他的作品,与其他调查型记者的作品相比,更具有说服力与可读性。

    我认为,记者的责任不仅是揭露事件的真相,更是要寻求到解决问题更科学、更合理的路径。在这方面,李松的做法,无疑值得肯定。这是现实中很多监督性报道所缺少的理性和智慧。

    李松曾说,在调查性报道中,要尽量做到报道平衡,尽可能给每一方,尤其是受到指证的一方说话的机会。在证据的使用上,尤其避免“一边倒”的证据筛选方式,尽量从不同的角度和立场选取事实,平衡、客观地使用证据。从李松的所有作品来看,他一直在遵循这个原则。

    在中国社会的转型时期,把握好媒体、政治权力与公共利益之间的共生关系,将事件真相还原给公众,从而恪守媒体的客观报道,既凸显了媒体的权威性和公信力,也验证了记者的良知与职业道德。

    但要清楚地看到,在当今社会,要“探寻事实真相”并非易事。因为真相总是处在一种动态与各方利益的博弈之中,这是一个需要无畏的勇气和牺牲精神,才能最终逼近和抵达的目标。

    作为一名职业记者,李松始终平视权力,并不懈地追寻权力背后的真相,他期待面对一个真实的世界,尽管它是残缺的,有时甚至是让人痛苦的。但我相信,在李松以后从事的记者生涯中,能让他低头的,只有真理!他还能写出更多无愧于这个时代、无愧于这个社会、无愧于百姓的优秀作品来。

    是为序。


如果您喜欢,请把《中国隐性权力调查》,方便以后阅读中国隐性权力调查一、平视权力,只向真理低头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中国隐性权力调查一、平视权力,只向真理低头并对中国隐性权力调查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