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说一,大家眼中的袁世凯

类别:文学名著 作者:王雷 本章:有一说一,大家眼中的袁世凯

    以后袁世凯一路大跑,一路猛跑。入朝鲜,平叛乱;回天津,练新军;废科举、办新政;一路高歌一路升。从道台做到山东巡抚、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外务部尚书、军机大臣,他成了中国最有权势、最有才干的汉人。

    权势不是虚的,才干也不是吹的。关于他的奋斗史,说得也够多了。袁世凯到底怎么样,他自己说了不算,我说了更不算,人民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让他们去说吧。

    有了你,对我很重要,部下眼中的袁世凯:

    袁世凯的老部下阮忠枢在军营任文案,看上了青楼女子小玉,想纳为妾。袁世凯知道了,说这样不好,有损军队声誉,阮忠枢只好和小玉依依惜别。

    过了不久,袁世凯和阮忠枢去天津办事。下车后,天色已晚,他们去了一个朋友家。豪门深院,真气派;大厅里张灯结彩,红烛高烧。

    忽然有丫环高喊,“新姑爷到啦。”众人不由分说将阮忠枢簇拥到内室,一位娉婷的女子盖着红盖头正坐在那儿。

    大伙儿起哄:“快掀盖头啊。”

    云里雾里的阮忠枢头脑一片空白,要掀就掀,反正男人不吃亏。

    掀起你的盖头来,让我看看你是谁。

    小玉,竟然是小玉,阮忠枢惊呆了,喜呆了!原来袁世凯已经悄悄地安排好了一切。

    为了报答大哥,阮忠枢豁出去了:“大哥,你是了解我的。今晚不碰女人,只陪您买醉。”

    袁世凯神情严肃,下了道死命令:“今晚是属于你们的,今晚必须重色轻友。如若不从,军法处置。”

    在这个美妙的夜晚,大家躺在被窝里都睡不着。

    阮忠枢一晚上都在想着大哥的好;袁世凯一晚上都在寻思着还有哪个兄弟婚事没办;小玉一晚上都在想着阮忠枢为什么不理我。

    今夜无人入眠,明早起得很迟。

    第二天,三个人都揉着黑眼圈聚会在酒桌上。

    有这样的大哥真幸福,从此之后,阮忠枢跟定大哥了。

    每年元旦,袁世凯都要例行乘轿出门拜客。说是拜客,其实就是到门口不下轿,叫差官下马入门递名片。家人迎出请安挡驾,再拜另一家。

    一年元旦,袁世凯准备出门拜客,差官骑马先导,将护书(类似于小公事包,放手折、名片)塞进靴筒里。差官正准备踏镫上马,护书忽然从靴筒中掉落,梅红名片撒满地面。当天刚好大风,千树万树梅花开,印有袁世凯的名片在空中片片飞舞。

    差官大惊失色,磕头不止。

    袁世凯哈哈一笑:“今天是元旦,好日子。我袁世凯随风而舞,名扬天下。好,前途无量。”

    一场风波谈笑间灰飞烟灭。

    袁世凯身边的人越聚越多。当然喽,有本事的留下,没本事的打发回家(赠送路费)。

    就这样被你征服,同事眼中的袁世凯:

    庚子事变后,慈禧从西安打猎回来了,看看宫里破败得不成样子,想修修。可没钱啊,各地摊派吧。

    时任直隶总督的袁世凯看准了这是个好机会,老太太正需要人安慰呢。他召集了全省厅级以上的官员,一句话,大家有钱出钱,没钱也要想着出钱。私人先垫着,以后慢慢还,先帮老太太渡过难关,让她心里高兴高兴。

    大厅沉默了,沉默良久,官员们开始说了,准确地说,是诉苦。

    “我是个农民的儿子,从小母亲就教育我要勤俭节约;现在一家老小十几口还挤在廉租房内,八十岁老母常年瘫痪在床。所有的一切就靠我一个人的工资维持,哪有余钱?穷,真得很穷,穷得叮当响。”

    大家一把眼泪一把鼻涕,爱心募捐慈善大会变成了诉苦大会。

    “既然大家都困难,那就算了吧。”袁世凯淡淡地说。

    当然不会算了,钱会有的,但得动动脑筋。

    袁世凯暗中派师爷联系天津最大的票号蔚长厚钱庄,说准备存公款,问利息是多少。蔚长厚钱庄说八厘。

    “太少了,别的钱庄利息高得多。”师爷佯装要走。为了招揽生意,蔚长厚钱庄将账簿拿出啦,你看,官老爷们都是这个利息。

    师爷暗暗记下具体账目,接着又走了其余几家钱庄,将官老爷们的存款弄得一清二楚。好家伙,共一百多万两白银。

    过了几天,袁世凯将这些官老爷们叫来。

    “近来有些不法钱庄冒用诸位的名义招摇撞骗,为了维护各位的名誉,我已将这些存款全部没收充公,以正视听。”

    厅级官员们谁都不敢吭声,巨额财产来路不明,光这一条就够死缓。

    “干得漂亮,你真行,做什么事都有办法。”慈禧笑逐颜开。

    从此官场上再没人敢蒙袁世凯。

    学术圈的繁荣离不开你,秘书眼中的袁世凯:

    袁世凯喜欢读兵书,也很想当军事理论家,写一本兵书。不说著作等身,好歹也有个东西可以装潢门面。但肚里墨水太少,怎么写?

    手下有位秘书说这事简单,分两步走,又快又容易。第一步,搜集外国兵书翻译本,摘抄其中精华,这是理论部分;第二步,将平时练兵的所有文件、公告、通知统统放进去,这是事实部分。

    归纳总结,两步合成一步,简称理论联系实际。

    袁世凯听了,突然大声斥责:“你这不是公然叫我剽窃吗?好歹也是国家公务员,这种公然抄袭、剽窃他人学术成果、违反学术道德的事怎么能做?我虽然不是学术圈的人,但最痛恨学术腐败。学术腐败要从点滴抓起,要从自身抓起。你这种人只会败坏学术风气,我鄙视你,严重地鄙视你。”

    秘书心里不服,剪刀加糨糊,这是我们圈内公认的潜规则。你一个圈外人不懂学术规范,瞎掺和,我也鄙视你。

    最终谁鄙视谁,不是看本事,而是看谁的官大。

    在袁世凯犀利的鄙视目光下,秘书灰溜溜地辞职回家,连本月的工资都没敢结算。

    过了不久,袁世凯又叫来另一位秘书,告诉他准备写一部兵书,因事务繁忙,没时间写,请你给我代笔。至于怎么写我来教你,袁世凯将上任秘书的“两步走”和盘托出。

    这位秘书大吃一惊,袁世凯真是了得。作为一位非专业的军事爱好者,满嘴都是专业术语,且一针见血地揪出了潜规则,提纲挈领,真是行家啊,不进学术圈太可惜了。

    写好后,定名《新建陆军兵略录存》。袁世凯给了几十块稿酬,秘书嫌少。

    袁世凯又大声斥责:“这本书是我思想精华的体现,就算参考书也是我指点的。你不过是抄一遍而已,给你这么多已经够意思了,不自量力。做学术要懂得学术圈的行规,我鄙视你,严重地鄙视你。”

    秘书羞愧地捧着钱离开了。

    “两步走”从此成为业余、专业爱好者写书、编书的不二法宝。

    从此之后学术圈再没人敢鄙视袁世凯。

    书好,人更好,领导眼中的袁世凯:

    书编好了,不是自己看,是给别人看。袁世凯盘算了一下,编得这么辛苦,它要发挥最大的功效。献给谁,当朝最有权势的人——直隶总督荣禄。

    可是人生地不熟的,不认识,得找个人引见。经过几个月的研究、摸索,袁世凯终于完成了一个极其复杂的关系链。荣禄最信任的是个旗人,叫豫师;豫师和大学士阎若璩关系最好;阎若璩最听老师路闰生的话;路闰生的儿子在淮安当官;袁世凯的妹夫张香谷也在淮安当官,他肯定和路闰生的儿子熟识。

    等等,太复杂了,头绪有点乱,理一理。乱了才正常,袁世凯花了几个月才理清了头绪,你想一分钟理清,办不到!

    现在不用理了,袁世凯已经准备好上路了。

    袁世凯从张香谷开始,托他送了份厚礼给路闰生的儿子,然后一层递一层。路闰生介绍给阎若璩,阎若璩介绍给豫师,最后豫师介绍给荣禄。

    头绪还是有点乱,太复杂。没关系,已经写在这儿了,慢慢看,慢慢理。

    袁世凯拿着书拜见荣禄。荣禄边翻着书边听袁世凯的侃侃而谈,不时地点头,偶尔接触到袁世凯的眼神,不由倒吸了一口冷气,这眼神,犀利得就像一把锋利无比的杀猪刀。

    最后荣禄做出了一句经典的点评:书好,人更好;人犀利,眼神更犀利。

    有了军事权威的评语,从此军事理论家袁世凯横空出世,他的书受到了军事专家们的一致好评。

    你的女人碰不得,仆人眼中的袁世凯:

    袁世凯任山东巡抚时,最宠爱的五姨太,叫小红。小红出身于青楼,善解人意,弹得一手好琵琶。一个字,媚,将中年男人袁世凯哄得团团转。

    可是小红觉得媚功还没达到化骨无形的境界,她还要继续操练,还要哄别的男人,不是一个,是两个。都是袁世凯的贴身跟班,甲和乙。袁世凯常年在外,小红用媚功将甲、乙哄得天天打转。

    一天,小红和甲正躺在床上说情话,袁世凯突然闯进来了,其实他早有耳闻。男人最怕戴绿帽子,马上将甲跟班抓了起来。

    小红跪在地上,啜泣不已,梨花带雨,我见犹怜。

    袁世凯和颜悦色地说:“小红啊,这不能怪你,我都半老头子啦,你这么年轻。有什么想法就对我说,我会成全的。”

    小红吓傻了,哪敢有什么想法:“老爷,我一时糊涂,下次绝不敢犯了。我一定和那个杀千刀的一刀两断,真心跟老爷过后半辈子。”

    袁世凯突然一拍桌子,拔出佩刀,大吼一声:“都这时候了,还拿话哄我。喜不喜欢他,说实话,不然我就杀了你。爱就一个字,大声说出来。”

    小红点了点头。

    “这就对了。”袁世凯叹了口气。“这样吧,这儿也容不下你们了,给点盘缠,你们远走高飞吧,明天早上就动身。”

    “老爷,我舍不得你啊。”小红啜泣着仍跪在那儿。

    “快走!”袁世凯背过脸去。

    袁世凯,做人不能太厚道,你还是不是个纯爷们儿?!

    袁世凯当然是纯爷们儿,绝顶的纯爷们儿。他悄悄招来一个贴心的老妈子,叫她去乙跟班那儿,说小红要抛弃你跟甲私奔了。

    乙跟班怒了,要去告发,老妈子赶忙拦住说一告发事情不都全部败露了吗?大人正在捉拿他们,干脆明天在路上将他们结果了。消气了,灭口了,还有奖金拿。

    乙跟班准备了一把大铁锤,在路上锤杀了奸夫淫妇,回来请赏。袁世凯脸色大变:“红姨昨个和我说今天要去泰山烧香,我不放心,特意叫甲沿途跟随保护。你竟然不分青红皂白将他们杀了,败坏我的名誉,杀人偿命,你也甭想活了。”

    袁世凯够犀利,三条命顷刻之间化为乌有。从此家里再没人敢出轨。

    尊重生命,请从远离出轨开始。

    偏偏喜欢你,孩子眼中的袁世凯:

    袁世凯来京城拜访内务府大臣增崇,增崇的儿子查存耆只有十五六岁,对袁世凯早有耳闻,特意来看看这个传奇人物到底长得什么样。

    查存耆走到袁世凯跟前,屈膝请了一个安,口里叫着:“大爷。”突然,袁世凯闪电般地离开座位,走到查存耆跟前,还以同样的礼。

    当然,口里没有叫大爷,而是说“不敢、不敢”。接着伸出温暖的双手紧紧握住了查存耆的手,连声说“老弟好,老弟好”。一边半侧着脸看着查存耆,一边半侧着脸看着增崇说“老弟真英俊、真英俊”。分明是在夸父亲基因好,不然看着增崇干吗?

    袁世凯热情地和查存耆攀谈起来:“老弟,我们谈谈,经书都读过了吧?”

    查存耆回答:“正在读。”

    袁世凯俨然是过来人:“读经要慢慢地读,不可太快。”

    袁世凯问:“老弟需要什么书?”

    “我将来准备上学堂,可现在教科书版本太少,就那几种。”

    袁世凯又半侧着脸看增崇:“世兄真聪明,好得很,好得很。”明明又是在夸增崇智商基因。增崇终于开心地笑了,这样夸人确实很受用。

    两天后,一辆马车开进增崇府,卸下五个大木箱。里面都是书,天文、地理、历史、政治、经济、音乐、教育、兵书,论理,西洋学说的译本,还有各种版本的教科书,都是国家权威出版社认证出版的。

    查存耆心里那叫一个感动,不管别人怎么说,我就是喜欢袁世凯。

    五箱书,让这个少年铭记一生,也看了一生;当然,没有全部看完,因为书确实太多了。再精明的人也有考虑不周的地方,袁世凯让这个孩子感激了一辈子,也负担了一辈子。别忘了减负要从孩子抓起。

    有一说一,实话实说,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可是载沣的眼睛却……

    袁世凯心灰意冷,他忽然很想钓鱼,真正地放开一切去钓鱼。

    从明天起,做一个真正的渔夫,

    鱼钩、鱼饵,一根鱼竿;

    从明天起,关心水质、鱼苗,

    我有一叶扁舟,面朝洹水,天天吃鱼。

    可一条鱼都看不见。不是因为夜太黑,而是载沣一点鱼苗都没投放。

    袁世凯终于怒了,老实人一旦折腾起来可真是够狠、够绝!载沣,有种就继续折腾,更给力地折腾。

    不过现在不是载沣要折腾了,而是别人开始折腾起他来。


如果您喜欢,请把《乱世解码:犀利说民国》,方便以后阅读乱世解码:犀利说民国有一说一,大家眼中的袁世凯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乱世解码:犀利说民国有一说一,大家眼中的袁世凯并对乱世解码:犀利说民国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