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招也能玩出大名堂

类别:文学名著 作者:王雷 本章:俗招也能玩出大名堂

    我送你离开,千里之外,你无声黑白。

    因为载沣,袁世凯的彩色人生戛然而止,他不得不面对今后无声黑白的日子。

    1909年1月12日,农历腊月二十一,家家户户正忙着准备过新年。袁世凯悄然来到北京前门火车站,送别场面冷冷清清。他早已料到,世态炎凉,都是这个样。生死之交学部侍郎严修、宪政编查馆的杨度等几位至交好友来了,这就够了,知己不在多,袁世凯很欣慰。

    望着北京前门火车站,十年前,翁同龢从这儿离开;两年前,赵启霖、瞿鸿禨由这里回老家,现在轮到自己了,又是一个轮回。人人说宦海风波险,可是又有几人能真正看透?就算看透了又能怎么样?照样是没用的庸才高高在上、颐指气使,挥挥手,让一批又一批的旧人、新人头破血流地倒下去、站起来。这里没有永远的胜利者,只有不时的落伍者。

    汽笛一声,打断了袁世凯的思路,他想回家了,他要好好养病休息了。

    北京,等着我回来,不见不散!

    这不是袁世凯说的,他是个实干家,不善于脱口秀。这是国内国外洞彻世事的人说的,他们相信袁世凯一定会回来,只有他才是中国真正的未来和希望!

    袁世凯回家了。

    他没有回到项城老家,那里虽是生他养他的热土,却也是伤心之地。1900年母亲牛氏去世时,身为直隶总督的袁世凯曾回乡风光操办丧事,可是同父异母的二哥却以牛氏是侧室,根据当地风俗,拒绝和其父合葬。从此兄弟反目,袁世凯这一辈子再也没踏上项城的土地。

    这拖儿带女一大家子回来,正在为住的地方发愁。袁世凯一个亲家正巧在离项城不远的彰德(安阳)洹上村开厂,建造了一座庄园赠送给了袁世凯。无须办土地证、房产证,产权时间不限,从此袁世凯正式告别了房奴的日子。

    彰德地处太行山与平原交界,山清水秀,景色宜人,且交通便利,卫河漳河下通京杭大运河的南运河,京汉路从境内通过。

    袁世凯给园子起了个很俗气的名字“养寿园”,院内主要的建筑的名字也很俗,叫“谦益堂”,在这里袁世凯开始了俗人的生活。

    既然坚持走俗的道路,就不能充高雅,思来想去,袁世凯给自己找到了了一条不错的俗人之路。

    皇上说我腿有毛病,行动不方便,那只能钓鱼,坐着钓鱼。不过也不要坐太久,小心神经末梢坏死,到时真有可能弄成个半身不遂。好在家里不靠此为生,渔政部门也没心思管你渔技是不是真的提高,只要天天待在那儿做做样子就行了。

    可袁世凯是个讲求细节的人,样样都要做得出类拔萃。不仅要做渔夫,渔樵耕读,都要做全了,还要摄影留念。

    渔:袁世凯坐在小船上,斗笠蓑衣,手拿鱼竿,神态清闲。旁边站着一人,拿着鱼篓,是他三哥。(姿势以此类推)

    在照片签上自己的大名,遍发英雄帖,尤其是报馆、杂志社、画报。

    洹上欢迎您,农家乐主人袁世凯与你有约。

    不过这个约定有点特殊,大家只能玩俗招:看鱼、钓鱼、吃鱼,走高雅路线的人士谢绝入内。

    看来人一和“俗”扯上关系,就比较会受欢迎。家乡人民始终没有忘记这位现在混落伍的游子,给了袁世凯最隆重的欢迎仪式,毕竟他是从这片热土上走出去的最出色子弟。

    袁世凯有点感动,中国老百姓真是好啊,我高高在上装高雅时他们不来(当然那时即便来了也见不到袁世凯),现在他们却来了,看来人还是俗一点好。

    地方上的官员也给予袁世凯无微不至的关怀,成立专门领导小组,衣食住行、后勤保障,一把手现场办公,现场拍板。

    官员们当然不是俗人,他们也不是冲着俗气而来。

    官场最讲究人走茶凉,一个下野的人,为什么还受到如此青睐?在官场上这叫烧冷灶。因为大家都相信袁世凯一定会重新出山,为什么?凭感觉,在官场混的人比鬼都精,都有灵敏异常的第六感。现在给他些力所能及的帮助,说些暖人心的话语。人嘛,毕竟是感情动物,患难时刻,微微一笑很倾城,这感情投资值。

    可是袁世凯却微微一笑很心酸。

    能不心酸吗?这个五十岁的男人已须发皆白,一路打拼,阅尽沧桑。他常常在月明星稀的夜晚,乘扁舟一叶,顺着洹水飘啊飘。

    清水徐来,水波不兴;我在仰望,月亮之上。

    月亮之上,星光点点;月亮之下,有人憋屈。

    做官几十年,不贪、不嫖,不作秀,只干实事。我就不明白,平时见到人都客客气气的载沣,为什么对我这么狠?我有哪点做错了,不就是有才吗?有才不是我的错;不用我,是你的错;还要逼我去钓鱼,那你就错上加错了。

    可是袁世凯在给朋友们的信中总要写上一句“过多功少,仰蒙朝廷体恤,放归养疴,圣恩高厚,莫名钦感”。明明是领导犯的错,我还要对他感激涕零,因为他帮我指出了错误。

    “放归”这个词用得妙,说白了就是朝廷圈养的一条狗,即使如藏獒那般凶悍,狗毕竟是狗,一声吆喝,你就得乖乖溜回家。

    是做一个自由自在的渔翁,还是做一条被圈养的狗,这实在是个高深的人生哲学问题。但袁世凯从来都不思考,他从来都把高深当无聊,因为那太浪费时间,他只想现在,他只干实事。可是中国的官场从来都是虚大于实,唱高调的人永远多于埋头苦干的人。所以袁世凯总是被推到风口浪尖,接受潮水般的、一浪又一浪的唾沫、口水。

    沧海有多宽,江湖有多深,谁能真正了解我?这个渔翁有点寂寞,有点孤单,有点悲凉。

    袁世凯特意在园中盖了一座小楼,除了自己,任何人不准进,里面专供慈禧的像和赏赐给自己的礼物。当他抑郁时、愤懑时、想不通时,都要来这儿坐坐,说说话,当然是自言自语、自问自答。

    只有老太太了解自己。想到老太太,袁世凯有几分伤感。在世时都说她讨厌,现在天要塌了,没她还真不行。果然,老太太一走,折腾就来了,来到了自己头上。

    望着冷冷的月,袁世凯脱口而出:“劝君莫负春光好,带醉楼头抱月眠。”你还别说,平时不写诗的人,灵感来了,写得还真是杠杠的。

    佳句偶天成啊,袁世凯也很满意,既然灵感来了,那就再来两句:“昨夜听春雨,披蓑踏翠苔。人来花已谢,借问为谁开?”看来做渔翁也不错,能充分激发挖掘自己的文学天赋。

    袁世凯苦笑着,心酸着。有许多人爱我,也有许多人恨我,甚至怕我,可是,却没有一个人真正了解我。我一次次见证奇迹的发生,一次次创造奇迹,现在却倒在奇迹之下。

    在心酸的告白声中,这个五十岁的男人想得很远很远……


如果您喜欢,请把《乱世解码:犀利说民国》,方便以后阅读乱世解码:犀利说民国俗招也能玩出大名堂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乱世解码:犀利说民国俗招也能玩出大名堂并对乱世解码:犀利说民国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