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晋同盟出现裂痕

类别:文学名著 作者:龙镇 本章:三晋同盟出现裂痕

    对于吴起的离去,魏武侯虽然多少感到意外,却没有认为这是一件多严重的事。

    他很快将这件事抛诸脑后,跑到浊泽(今河南省禹州)会见了来访的齐国权臣田和。

    田和此次来访的目的很简单,当年他同意齐康公陪同三晋觐见天子,成就了魏文侯当诸侯的梦想,现在该轮到魏国帮他实现梦想了。

    魏武侯同意了田和的请求,派出使者前往雒邑,请当时的天子周安王封田和为诸侯;又派人到各国游说,争取其他的诸侯的支持。

    既然有三晋的先例,又有魏武侯说项,王室在这件事上也没有感到太为难,于公元前386年爽快地册封田和为诸侯(即齐太公)。田氏取代姜氏,正式成为齐国的统治者,完成了“田氏代齐”的大业。

    田氏代齐,对于赵国来说,是不乐意看到的。

    三晋列为诸侯那年,赵国在相国公仲连的主持下,也进行了改革。

    公仲连向赵烈侯(赵籍)推荐了三个人——

    第一个是牛畜,他主张以仁义治国,大谈王道,被赵烈侯任命为“师”,负责礼乐教化。

    第二个是荀欣,他的特长是发掘人才,知人善用,被任命为“中尉”,负责指挥作战和选拔官吏。

    第三个是徐越,他善于理财和考核,被任命为“内史”,负责征收田租和考评官员成绩。

    不难看出,赵国的改革和魏国的改革一样,一方面通过儒家的“仁义”和“王道”拢聚人心,一方面推行法家的治国理念,走的是儒法结合的路子。

    通过改革,赵国也逐渐富强起来。在三晋屡次对楚作战中,魏、韩两国都获得了郑、宋等国不少土地,唯独赵国由于地处北方,没有捞到任何好处。久而久之,赵国对三晋同盟便产生了不满。

    公元前387年,赵烈侯去世,其子赵敬侯(赵章)即位;韩文侯去世,其子韩哀侯即位。

    赵敬侯一上台,便将首都从河南的中牟迁到河北的邯郸。迁都的目的,自然是要加强东扩的战略,以齐、卫两国为目标,获得更多土地。

    这个时候,魏武侯和田和打得火热,还支持他当诸侯,赵敬侯能高兴吗?

    同盟之间的裂痕在悄悄地产生。不久之后,魏武侯又亲手将这个裂痕拉得更大。

    公元前386年,赵敬侯的弟弟赵朝作乱,企图推翻赵敬侯,自立为君。赵敬侯虽然“好纵欲”,但是“明于所以任臣”,在几位重臣的协助下,迅速扑灭了叛乱,赵朝被迫逃亡魏国。

    如果魏文侯在世,必定会以三晋同盟的大局为重,拒不收留赵朝。但是魏武侯显然不这样想,他将赵朝事件当作干涉赵国内政的大好题材,不但收留了赵朝,还派兵协助赵朝围攻赵国新都邯郸。

    结果,魏军在邯郸城下被赵军击溃。

    不消说,这一战彻底打掉了赵、魏两国的交情。

    公元前383年,按捺不住对领土的向往,赵敬侯大举入侵卫国,采取“蚁附”战术围攻卫国首都帝丘(今河南省濮阳)。

    所谓蚁附,顾名思义,就是如同蚂蚁一样密集攀附城墙。

    《孙子兵法》第三篇第二条记载:“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修橹轒辒(fénwēn,用于攻城的战车),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堙(yīn,堆成的土山),又三月而后已。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杀士卒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

    攻城已经是下策,不顾己方伤亡的蚁附战术则是下策中的下策。为了表明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决心,赵军还在帝丘北面修筑了刚平城,作为部队修整和储粮的基地。

    情急之下,卫国派人向魏国和齐国求援。

    魏武侯真不愧对谥号中这个“武”字,亲率大军前往解救,大败赵军于兔台。

    第二年,卫军在齐军和魏军的帮助下,攻破刚平城,并顺势攻入赵境,又攻破赵国旧都中牟的外城。

    赵敬侯顶不住了,派人向楚国求援。

    此时距魏武侯率领三晋联军在大梁、榆关再度大败楚军正好十年。


如果您喜欢,请把《其实我们一直活在春秋战国5》,方便以后阅读其实我们一直活在春秋战国5三晋同盟出现裂痕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其实我们一直活在春秋战国5三晋同盟出现裂痕并对其实我们一直活在春秋战国5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