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震荡中的思考

类别:文学名著 作者:周德文郭亮 本章:第十二章 震荡中的思考

    神秘的事物之所以充满诱惑,乃是因为人们对它的陌生。中国社会在新世纪对GDP、财富的热烈追逐,或许也是出于同样的道理。

    在此之前,中国人闻所未闻,原来房地产可以带来如此不可思议的财富增长。2002年是楼市开始高烧之年,许多人的命运将被房子改变,整个社会情绪也处于一种毫无节制的激荡中。

    这种现象让各行业都将目光集中到了惊人的地产生意上,不论专业还是业余,整个国家都陷入了房子带来的无度悲欢。这其中,知识精英们的财富立场日益凸显,“专家”一词的含义从此成为妖魔化的开端。

    而土地和房价以及由此引发的社会舆论问题,实质上就是机制改革夹生的问题。在这种背景下,刚刚醒来,又疯狂地为财富增长着迷的各类企业、精英难免陷入相同的漩涡。

    当房价开始剧烈喧腾的时候,美邦也在浮躁的社会语境中发生了新的人事震荡。

    新老对撞

    从2002年9月开始,短短两个月左右,19位经理人相继离开,涉及商务总监、总经理行政助理、设计中心主设计师、财务总监、招聘专员等重要岗位。这批人都是当年加盟邦威的,不少人任职时间在半年以上。

    这次震荡,可以看做前两年关于企业未来发展产生剧烈分歧从而埋下的种子,最终在这年引发了严重的结果。比起老员工,这19位经理人的教育背景、职业经历更引人注目,大多有比较高的学历,有外资企业工作背景,有的是“海归”。

    这次人事震荡发生的直接原因,是新招聘的人才和企业在磨合上出现问题。2002年年初,美特斯邦威集团大规模招聘高素质人才,补充到管理层。他们加入邦威后,在企业内形成了一股新生力量。新加入员工和老员工构成两股力量的对抗,在新员工和老员工、新员工和周成建、新员工和企业的磨合过程中,出现了互相不能适应的情况。

    原本试图开展新旧融合,却怎奈道不同不相与谋。

    对于这场意外,美邦的核心理念并未受到影响,企业的发展也一如既往地高效。

    2002年9月,共有四层、面积近2000平方米的美特斯邦威首家品牌形象店在上海南京东路开业,形象代言人郭富城等参加开业庆典;2003年8月,公司在北京华彬国际大厦正式聘请台湾歌星周杰伦为美特斯邦威品牌新一任形象代言人;2003年11月,公司入选2003中国成长企业100强,并名列第三;面积达4000多平米的美特斯邦威西安品牌形象店正式开业,这是当时公司开出的最大专卖店。

    然而,一片大好形势之下,周成建不得不抽出时间来,思考企业的未来。2000年到2003年,企业在温州的最后时光,也是企业在思考中慢慢觉醒,发现新方向的涅槃。

    明天向何处去

    服装行业的明天,究竟由什么决定?这个问题的思考与解答竟成了美邦蜕变的攸关命题。

    2001年,中国已有多家民营纺织服装企业年销售额达到40亿~60亿元。2002年来自《人民日报》的一则报道显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纺织服装业发展迅猛,尤其是民营纺织服装业更是成为整个行业的一支生力军。然而,民营纺织服装企业在发展中也面临着诸多问题。80%属于中小企业,它们虽有机制灵活的特点,但也有不规模,融资难,竞争无序,开发能力不强,难以进入国际市场等问题和困难。为此,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纺织服装业商会应运而生。

    种种迹象表明,改革的方向是明朗的,但如果跳不出中小企业的视野,即便在国家的统一组织与扶持下,也难逃困境。

    即便在三年后,被称为全球纺织品的“后配额元年”,纺织品和服装业的贸易状况看起来也并不如预期乐观。在那年举行的第98届广交会上,服装成交总体比上届下降了10.1%,与此相对应,在上海举行的国际授权商品博览会上,大批海外授权品牌已进入中国市场掘金。中国服装“大而不强”的阵痛时时闪现。

    很多杰出的市场观察者在总结中国的觉醒时显得有所保留,事实上,东方经济的飞速发展更多依靠的是粗放经营而非创意和灵感。在惊人的繁华背后,隐藏着危险的裂缝。

    现任中国服装行业协会副会长陈大鹏曾经说:“虽然中国是服装制造和出口的第一大国,但在设计、流行趋势的发布等方面,西方潮流仍占主导力量,中国服装产业没有发言权。”

    在这样的状况下,要实现中国由“服装大国”向“服装强国”的转变,中国服装业从“制造”到“创造”的转变就势在必行。

    周成建不可能忽视这种论调,作为行业先行者的最大快乐就在于,在一个刚刚醒来,局势相对明朗的环境下,把握住未来趋势并付诸实施。而美邦在品牌方面的努力,实质上就是在兼顾大而强的博弈。

    就像那个著名的关于服装品牌的故事:一位顾客指着一条标价66800元的某国际名牌皮带问售货员:“这个没有标错吧,怎么这么贵呢?”服务员说:“没错,那是真皮的。”顾客回答:“一头老黄牛才多少钱,那全是真皮的。”

    故事的逻辑对于中国消费者再熟悉不过——对于长期生活在无品牌、无商业的环境中的民众而言,品牌似乎不足一提。尽管在品牌追随的过程中,虚妄的价值观也有驶入歧途的意味,但故事背后的品牌内涵依然有其存在的力量。

    美特斯邦威对于品牌的理解,则不限于单纯的价格高昂。实际上,价格只是品牌的一个粗浅印象,并且因为行业不同而代表的含义也不同。美邦的休闲服并不一味追求高价,恰恰相反,美邦服饰的定价在同类服装中并不高昂。毕竟,在全球化的激烈竞争中,把握住产品“物超所值”和“全心全意”的精神价值,才意味着穿过震荡、持续向前的可能。


如果您喜欢,请把《国民大品牌·美邦十五年》,方便以后阅读国民大品牌·美邦十五年第十二章 震荡中的思考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国民大品牌·美邦十五年第十二章 震荡中的思考并对国民大品牌·美邦十五年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