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6节

类别:科幻灵异 作者:桃花白茶 本章:第176节

    这还叫刁民?

    那是没看到以后怎么样。

    纪炀的默认纵容,自然给了当地百姓十足的勇气。

    就连佃户那边也略略有些反抗。

    更不用说官田的百姓了,他们每日认真种田,只要收成足够,今年还能留不少粮食,说话更是硬气。

    自然,也有些“小道消息”,说官田佃户们痴心妄想,等到田地收获,这位当官的,肯定也会要苛捐杂税。

    一听到此话,官田佃户立刻回道:“就算苛捐杂税又如何?知县不打不骂,还给我们看病,还给我们免利息,不比种那三家的田地好?”

    三家的佃户听了,心里只有向往。

    而纪炀听了,却沉默片刻。

    只是不收田租种子的利息,就能让他们爱戴,这样的百姓,还说他们刁民?

    那是没见他刁钻的时候。

    纪炀的失态也只是一瞬,他处理好玉县丞离开的事情,又往鲍地跑了几圈。

    这次更是带着娘子,孩子,手下,一起去的。

    太新县,裴地在中间,刘地在西边,鲍地在东边。

    从县衙出发,往东边走,他们这行人多,自然是乘船过去,不远处便是正在修建的石桥。

    想必今年秋收再来,就有石桥可走了,会方便快捷许多倍。

    此处摆渡的船只归鲍地所有,来往都要收费,纪炀自然让人如数给到。

    那鲍家摆渡的船工不敢不收,但也松口气。

    毕竟虽是他收钱,但这些银钱大部分都要给鲍家,自己只是个做苦力的罢了。

    纪炀当然不会为难摆渡的船夫,毕竟分清矛盾,才是正理。

    从裴地渡船到鲍地,纪炀跟林婉芸自然照例去看了看官田,此处官田长得好,有纪炀托人买的良种,又有化肥方法的传授,再有找人调来不少。

    加上官田佃户知道,只要粮食产的越多,他们留下的就越多,自然卖力。

    从二月播种到现在四月中旬,麦苗已经非常好看。

    今年他们官田佃户会比三家佃户收获晚点,等今年秋冬估计就会正常种冬小麦。

    这些细节纪炀一一了解,确定官田无一处空闲,又去看了看因修桥空闲下来的鲍家其他土地,心中大概有数。

    旁边韩潇已经担起玉县丞离开的一部分职责,裴县令同样如此,两人在书册上记下闲置的官田。

    很快,这些田地也会被收回来。

    如此阳谋,鲍家也没有办法。

    毕竟手底佃户就那么多,难道他们把修桥的人撤回来种田?

    裴家虎视眈眈,鲍家也不敢那么做。

    或者把修桥的人数减少?

    现在早就习惯修桥的佃户肯定反对,那边好吃好喝还有工钱,说不定这次挣完钱,都能把之前欠的田租还清。

    他们才不要回来。

    如今的佃户有知县撑腰,也不像之前那样软弱可欺。

    纪炀知道,刘,鲍两家,肯定不会轻易任人宰割,不过是等修桥结束,再也不欠裴家的之后,肯定还有幺蛾子。

    纪炀心知肚明,却也不在乎。

    他这会已经带着人到了太新县鲍地最边缘的位置。

    鲍地北面,南面都有山,西边有河,而再往东,则是一大片荒地。

    说荒地也不尽然,应该说是草地。

    此地有水,土质也不算太差。

    青草自然长得茂盛,只是没有经过人工打理的水草,到底不太丰茂。

    可此处已经有养殖的基础。

    但很可惜。

    这么好的草地,却不是太新县的,而是太新县东边文饶县的。

    文饶县虽然跟太新县挨着,但东边连绵不绝的大山,是座天险,直接挡着西北边的贼寇,让此地百姓得以修生养息。

    但毕竟在灌江府内,也是边陲之地,不被祸害肯定不可能。

    此地的知县也被当地势力架空,成了灌江府许多县城一样的空架子。

    这些私人势力自然只顾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只要自己家过得好,不会管其他人,更不会管此地长远发展。

    而且鲍地这边还有个狭小的口子直通塞外,他们干脆让这大片草地直接空着,偶尔有人放牧的人过来,算是当做天险,明显要远离战祸。

    这种想法也不错。

    只是白瞎了如此好的草地。

    之前裴家主还说,他们这地方养的羊,养的耗牛,都格外好吃。

    这点纪炀也赞同。

    这里的水草实在适宜养殖。

    纪炀再次看看这大片空地,发出感叹:“这地方,实在可惜。”

    可惜什么?

    纪炀的人明白,他这队伍里,唯独裴县令是不明白的。

    说罢,纪炀又叹口气。

    又看一眼文饶县的这片草地,然后才恋恋不舍离开。

    纪炀心想,我都表现得这么明白了。

    文饶县的知县,总会得到消息吧?

    虽然两个地方隔着这么大的空旷草地,但有些消息,还是能传过去的。

    没错,纪炀的想法便是,两边合作,搞养殖。

    纪炀他们这边出人,东边的文饶县只要出地,他们一起养羊!

    不管是本地人,还是汴京人,最喜爱的肉类一直是羊。

    猪肉在很多人看起来廉价,鸡肉更是一般。

    而羊肉才是现在,乃至古代很多时候贵族喜欢的肉类。

    汴京一天消耗的羊肉,苏州扬州杭州,以及应天府那边的羊肉消耗,都要数以十万计。

    便说本地,冬至的时候吃的都是羊肉锅子。

    纪炀略略研究过,此地不管养滩羊,还是寒羊都很合适,不管是肉质还是羊毛,乃至羊皮,都能有作用。

    发展本地经济也好,还是让此地百姓有充足肉食,乃至供应到边关,都是个很好的选择。

    此地处于西北,其实相比较于纪炀那个时空,这里的雨水会更多一些,气候也没那么干,是养殖业再好不过的地方。

    而这养殖业里,甚至可以包括养马。

    养马,种牧草,种草药。

    这才能让灌江府真正成为边关的大后方。

    但这几项有些敏感,纵然是他,也要经过汴京允准才行,更要等到此地稳定后再说。

    至于现在,当然还是把养羊的事先拿出来。

    等到时机成熟,另圈一块地养马只是时间问题。

    两边合作搞养殖,纪炀要的自然是人。

    土地攥到三家手里不拿出来?

    那好啊,他就另辟道路。

    他抢地,他抢人。

    有位伟人说过。

    存地失人,人地皆失,存人失地,人地皆存。

    这句话值得所有人刻在骨子里。

    不就是没地。

    那他就带着乡亲们去其他地方,三家就抱着土地生金蛋吧。

    如今修桥只是个缓冲而已。

    争取来的官田佃户,也是表率,更是证明他对百姓们的态度。

    相信等他提出要让佃户们一起跟他搞养殖的时候,一说一呼百应,那也有不少人跟着过去。

    人,才是核心。

    是比土地更重要的东西。

    而人心更是世上最宝贵的财富。

    纵然听起来没那么轰轰烈烈,没有像裴家动刀动枪。

    但能让百姓们平稳渡过难关,不会有牺牲跟流血,这才是他想要的。

    纪炀心里早有打算,所以屡次来看隔壁文饶县的这片空着不要的荒地,到他手里,绝对能改成合格的牧场。

    关外可以养羊,关内怎么就不行了?

    而且此处有大山环绕,气候没那样冷,说不定养的羊更好吃。

    如果文饶县那位被架空的知县还没有反应过来,他就要亲自写信过去,反正此事肯定会成。


如果您喜欢,请把《小知县》,方便以后阅读小知县第176节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小知县第176节并对小知县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