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154

类别:科幻灵异 作者:青律 本章:分卷阅读154

    姓要是长途跋涉,又不可能人人备有地图,可怎么办啊。”

    陆炳想了想,开口道:“有商旅之书,和歌谣。”

    哈?

    虞璁还真没听说过这些,坐起来好奇道:“你跟我讲讲?”

    “谓之程图,比方说。”陆炳认真道:“上面会画可以参考的几段地图,而且指明有哪些陆路水路,何处有盗寇之乱。”

    “还有这么一回事?”虞璁心想这还真是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啊,纳闷道:“连盗寇这种事都注明了?”

    “臣看过好几本,比如说从常州到浙江这一段,牙行难防,价值难听,接客之徒诳诱,不识休买。”陆炳回忆着从前看到的文字,解释道:“不光是盗寇,哪里小偷多,人贩子多,也都写的很清楚。”

    “至于歌谣,就比如这种,都是按平仄编了,琅琅上口,好记忆来去。”

    正聊到这儿,窗外忽然传来颇急的马蹄声。

    “陛下!臣有奏相报!”

    虞璁理了理衣冠,掀开帘子一看,是俞大猷骑了马赶过来。

    “什么事?”

    “三大营的探子还没回来,但是执罡军的已经回来了。”俞大猷明显有些兴奋,脸都被冻的红扑扑的:“他们说,这前头是一座空城!”

    “怎么可能?”虞璁皱眉道:“走进去探问过了?”

    “确实如此!”俞大猷抓稳缰绳,认真道:“这城怕是被抢掠之后,无人敢再回来,就被弃置在这里了——臣担心有诈,特意过去看了一圈!”

    “等等,那你看了附近的情况吗?地势如何?”

    “空城之外,皆是平原一片,并无山峦叠谷,”俞大猷想了想又道:“我刚才问了下我师父,他说不光此处是空城,等会往前继续走,恐怕还有四五座!”

    虞璁一怔,很快就反应了过来。

    这还真不是埋伏。

    河套这个地区,当初是被朱棣给甩手送了的。

    在汉代的时候,河套走廊是用来安置匈奴和胡族的。

    后来鲜卑一统,把汉军打的落花流水,这块地方的统治权就乱了。

    问题在于,游牧民族跟农耕民族的行为方式不一样。

    ——他们压根不占地盘,因为人家不种地!

    打了就跑,偶尔这儿暖和的时候过来放放羊。

    就是这么不讲道理,就是这么乱来。

    你说怎么收复一个根本没有被占领的地方?

    河套地区大,也是接近南边的地方有残留的城池和农田。

    而这些城池里的原住民,早就因为长期的边陲骚扰自行搬家逃难去了。

    要知道,曹操执政的时候,考虑到河套一带破坏严重,气候变冷而难以农耕,都把这里的郡县撤销,汉人和匈奴人一律迁到山西。

    所以本质上,这不是个领土问题,而是个制度问题。

    现有的管理没法把这个地方看守好,守不住又送不出去,索性就扔那了。

    在出发之前,虞璁就有种奇异的预感。

    这次把河套一带抢下来,不会很难。

    难的是以后该怎么守。

    其实从战略大局来看,一切都是串起来的。

    蒙古整体上分作两股势力,东边是鞑靼,西边是瓦剌。

    在最初的时候,是分为林中百姓、草原百姓、毡帐百姓这三股势力的。

    后来鞑靼不断强盛,瓦剌在也先死后日益衰落,逐渐走到了今天的局面。

    鞑靼被当时的中兴之主统领,不断扩大版图的同时,也在追杀右翼封建主的残余势力。

    而河套在这个时候,就意外的成为了三不管的地带。

    旧势力已经苟延残喘,新势力又上位了新的继承人,也就是那个中兴之主达延汗的孙子俺答。

    那么在这种时候拿下河套,简直是最优时间。

    ——仗肯定是要打,蒙古人也肯定不会随便就放手,毕竟这里可是个放牧的好地方。

    而虞璁和唐顺之一致选择在二月出兵,三月开怼,实在是再心机不过。

    用阴毒两字来形容,都颇有几分夸奖的感觉。

    -3-

    别说蒙古士兵清不清楚,虞璁把整本看完,心里都非常有数。

    虽然狼并不是草原图腾,而且现代文明也可以驯化狼群,这两点让整本书都有种中二又文艺的胡扯气息。

    但是,这本书介绍了游牧民族的生活轨迹,某种程度上非常的还原。

    俗话说,\"夏抓肉膘,秋抓油膘,有肉有油,冬春不愁。\"

    放牧的重点时间,是在夏秋。

    而过完冬之后的羊群,是体弱而贫乏的。

    一方面,冬天母羊们要下崽子,肯定免不了一翻折腾。

    另一方面,也没啥保暖设备能让他们暖和点,吃的也尽是枯草老草,自然没有平日里那么肥硕。

    冬春之际都是下羔子的时候,蒙古人要在这时候管新马驹的接生,还要携接羔袋。

    也就是说,冬春季节,是蒙古人收获重要产物的关键时间,要在这个节点上承前启后。

    不光是提供肉和毛的羊群,蒙古马也有这么一个同样的特点。

    “春危、夏复、秋肥、冬瘦。”

    如今冬末春初,这马羊都还未复苏长圆,把膘都消耗到了抵抗寒冷、顺利过冬这件大事上。

    那么游牧民族的战斗力,在这个时候可以说是最低点。

    听完俞大猷的一番解释,虞璁隐约明白了现在的情况。

    第一,这附近确实人烟罕至,而且蒙古人也确实没管这一带。

    第二,再往前有一片牧区,由于地方太大,不确定是个什么情况。

    “但是往东南走三百里,有一座大城,叫建献”俞大猷想起来了什么,一拍脑袋道:“那边是临河而建,还算肥沃,有重兵看守。”

    “不过去惊扰他们,”虞璁思索了片刻道:“往西北再行半日,就近找地方驻扎休整一天,吩咐各营保持轮值。”

    再往前,恐怕就可能随时能够遇到蒙古部落了。

    “还有,把唐顺之叫来。”

    当初自己有预感要打仗,把王守仁杨慎这两个鬼才拉回来。

    结果杨慎去当了教育部部长,王守仁去做了财务部部长兼监国大臣。

    如今没老狐狸撑腰,自己也不放心军队就这么过去干架,肯定得跟着督军。

    虞璁听着外面的通报声,把帘子又放了下来。

    那些将领说的很明白,如今作战,有三种可能。

    第一种,是草原上的对冲。

    只要想打退蒙古部落,缴获他们的物资和马羊,就必须如此,追到他们退出边境线为止。

    第二种,是守城与攻城之战。

    虽然草原老百姓是在帐篷里住着的,但是那些蒙古族的达官贵人,肯定还是会选择住风雨都有庇护


如果您喜欢,请把《[明朝]科学发展观》,方便以后阅读[明朝]科学发展观分卷阅读154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明朝]科学发展观分卷阅读154并对[明朝]科学发展观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