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详红楼梦(2)

类别:文学名著 作者:张爱玲 本章:五详红楼梦(2)

    回内宝玉说出一个奇异的药方,凤姐附和,证明他不是信口开河。

    宝玉向林黛玉说道:quot;你听见了没有?难道二姐姐也跟着我撒谎不成?quot;

    ──各本同

    称凤姐为quot;二姐姐quot;,与迎春混淆不清。

    书中人当面称呼兄嫂不兴连名字,例如第十三回凤姐称贾珍quot;大哥哥quot;,贾瑞向她提起贾琏,也称quot;二哥哥quot;。宝玉平时只叫凤姐quot;姐姐quot;,对别人说起才称quot;凤姐姐quot;。此处称quot;二姐姐quot;是跟着贾琏行二,正如quot;二弟妹quot;往往称做quot;二妹妹quot;。但是叫凤姐quot;二姐姐quot;,叫迎春什么?

    第一个早本已有第二十二回。当时还没有贾赦邢夫人,贾家只有贾政一房,贾琏可能是堂侄(见quot;四详quot;)。第二十八回也写得极早。是否起初也没有迎春,因此叫凤姐quot;二姐姐quot;?那这quot;二quot;字就是个漏网之鱼了。

    quot;风月宝鉴quot;收入此书后,书中才有宁府。惜春原是贾政幼女,自有宁府后才改为贾珍的妹妹(见quot;四详quot; )。惜春原是贾政之女的又一迹象,是第六十二回林之孝家的报告探春:

    quot;四姑娘房里小丫头彩儿的娘,现是园内伺候的人,嘴很不好,才是听见了问着他,他说的话也不敢回姑娘,竟要撵出去才好。quot;探春道:quot;怎么不回大奶奶?quot;林之孝家的道:quot;方才大奶奶都往厅上姨太太处去了,顶头看见,我已回明白了,叫回姑娘来。quot;探春道:quot;怎么不回二奶奶?quot;平儿道:quot;不回去也罢,我回去说一声就是了。quot;探春点点头道:quot;既这么着,就撵出他去,等太太回来了再定夺。quot;

    惜春的丫头都是从东府带来的,丫头的母亲也是宁府奴仆,不会在大观园内当差。即使有例外,探春也应当问一声,是东府的人,就该像第七十四回的入画一样,要等尤氏来处理,李纨凤姐探春都不会擅自发放。显然第六十二回的惜春还是探春的异母妹,当时还没有宁府。此回与下一回都是写宝玉的生日。此回湘云醉眠芍药裀,下一回占花名就抽到海棠春睡。第六十三回也写得极早,回内元春还是个王妃;大概与此回本是一回,后来扩充成两回。

    迎春是否早先也是贾政的女儿?

    前面提起过,宝玉起初与元春只相差一岁。如果迎春也是贾政的女儿,只能是庶出。惜春本来是贾政幼女,不是孤儿,但是至少是早年丧母,才养成她孤僻的性格。quot;四详quot;推测她也许是周姨娘的女儿,是错误的。迎春也死了母亲,而与惜春不应同母。如果迎春惜春都是贾政亡妾所生,加上赵姨娘以及与赵姨娘作对照的周姨娘,贾政姬妾太多──今本将他与姬妾众多的贾赦对照,正如迎春反衬出探春的才干。──因此迎春不会是贾政的女儿。她是与贾赦邢夫人同时添写的人物。第二十二回赏灯家宴有迎春而没有贾赦夫妇,想必是因为回内迎春制的灯谜是后添的,所以没忘了在席上也连带添上迎春。

    第一个早本就我们所知,已经有了第二十二回、第六十二回──缺下半回quot;呆香菱情解石榴裙quot;,因为这时候还没有甄士隐贾雨村与英莲──与第六十三回。写第二十八回时,仍旧只有贾政一房,没有贾赦夫妇与迎春,但是元春已经改为皇妃,赏赐的节礼暗示后文元妃主张金玉联姻。

    一七五四本前,书名quot;红楼梦quot;时,黛玉死后宝玉才定亲。明义quot;题红楼梦quot;诗有:quot;安得返魂香一缕,起卿沉痼续红丝?quot;第一个早本内大概也是这样,此后改为奉妃命定亲后黛玉才死。至书名quot;红楼梦quot;时已经又改了回来。为什么要改回来?

    一七五四本前,第五十八回元妃已死。这一点一直就是这样──第一个早本已有第二十二回,回内灯谜预言元春就快死了。奉妃命联姻的本子里,遗命没有宣布,因为贾家给贾妃戴孝是国孝兼家孝,不能婚娶,早说穿了需要回避,种种不便。近八十回方才行聘,大概不久黛玉就死了,否则婚后与黛玉相处,实在无法下笔。宝玉婚后不会像贾琏那样与别房妇女隔离──贾母离不了他,与黛玉不免天天在贾母处见面。他们俩的关系有一种出尘之感,相形之下,有一方面已婚,就有泥土气了。仅只定了亲,宝钗不过来了,宝黛仍旧在贾母处吃饭,直到黛玉病倒,已经十分难堪──为了宝玉定亲而病剧,照当时的人看来,就有不贞的嫌疑,害得程本的黛玉临终向紫鹃自剖,斯文扫地。

    要替黛玉留身分,唯有让她先死,也免得妨碍钗黛的友谊,尽管宝钗对婚事也未见得愿意。她对宝玉虽然未免有情,太志趣不合。

    这早本怎么也只有八十回?一七六○中叶以后,八十回抄本quot;石头记quot;是有市价的,所以这早本的前八十回也充今本销售。等到书主发现上了当,此本倒比今本有结尾,使读者比较满足,也许因此不忍抽换成为今本。

    最后还有最怪的一个quot;旧本quot;之六:

    相传旧本红楼末卷作袭人嫁琪官后,家道隆隆日起,袭人既享温饱,不复更忆故主。一日大雪,扶小婢出庭中赏雪,忽闻门外有诵经化斋之声,声音甚熟习,而一时不能记忆为谁。遂偕小婢自户审视,化斋者恰至门前──则门内为袭人,门外为宝玉。彼此相视,皆不能出一语,默对许时,二人因仆地而殁。

    ──境遍佛声著“读红楼梦劄记quot;(载一九一七年三月说丛第一期)

    在这本子里,宝玉出家为僧,但是并没有到青埂峰下quot;证前缘quot;,回到神的话框子里,而是极平凡的乞讨斋饭。

    程本写宝玉走失后,贾政看见他一次,已经做了和尚,与二仙偕行,神出鬼没。于是袭人别嫁。当时家境也还过得去,抄家荣府只抄了贾赦一房,一切照旧,因此袭人嫁人并不是为了生活。此本写袭人嫁后quot;温饱,不复更忆故主quot;,是说在贾家十分穷苦,与程本的情况不合。宝玉成了仙再来化斋,除非是试她的心──还有什么可试的?而且也不会死了。此本显然不是改写程本的结局,年代早于程本,因为程本一出,很少能不受影响的。

    程本后四十回的作者写袭人嫁蒋玉菡,是看了第二十八回茜香罗的暗示与第六十三回袭人的签诗quot;桃红又是一年春quot;。看过删批前各本都有的第二十八回总批的人,知道袭人后来与蒋玉菡一同供养宝玉宝钗,也未必一定照这条线索续书,因为也许觉得这样宝玉太没志气了。但是此本宝玉与已作他人妇的袭人同死,岂不更没出息?程本的袭人在宝玉失踪,证实做了和尚之后嫁人,已经挨骂。原著内宝玉没出家她倒已经出嫁了,太与当时一般的观点不合,所以几乎可以断言没一个续书人会写宝玉与背弃他的失节妇同死──太不值得。而且为了黛玉出家,倒又与袭人作同命鸳鸯,岂不矛盾?

    但是书中两次预言宝玉为僧(第三十、三十一回),有一次是为袭人而发。袭人死了他也要做和尚。袭人虽然没死,他也失去了她。

    宝玉四周这许多女性内,只有黛玉与袭人是他视为己有的,预期quot;同死同归quot;(第七十八回)。四儿说同一日生日就是夫妻(第七十七回)。黛玉袭人同一日生日(第六十二回)。当然她们俩的关系是通过宝玉。

    那样爱晴雯,宝玉有一次说她quot;明儿你自己当家立事,难道也是这么顾前不顾后的?quot;分明预备过两年就放她出去择配。一语刺心,难怪晴雯立刻还嘴,袭人口中的quot;我们quot;又更火上浇油。

    提起晴雯来,附带讨论明义quot;题红楼梦quot;诗有一首:

    锦衣公子茁兰芽,红粉佳人未破瓜。少小不妨同室榻,梦魂多个帐儿纱。

    这是倒数第四首。上一首咏晴雯:

    生小金闺性自娇,可堪磨折几多宵?芙蓉吹断秋风狠,新诔空成何处招?

    下一首粗看是咏黛玉初来时睡碧纱厨。周汝昌举出下列疑点:

    quot;一、明义诗二十篇,固然不是按回目次序而题的,但大致还是有个首尾结构。前边写黛玉已有多处,若要写碧纱厨,最早该写,为什么已写完了晴雯屈死,忽又退回到那么远去?

    二、红粉佳人一词,不是写幼女少女所用。

    三、宝黛幼时同室而未同榻。梦魂多个帐儿纱,这是说虽然同室,而梦魂未通的话。quot;

    周汝昌因此认为这首诗是写八十回后的宝钗,指宝玉婚后没与她发生肉体关系(quot;红楼梦新证quot;第九一五至九一六页)。

    第七十七回逐晴雯后,

    一时铺床,袭人不得不问quot;今日怎么睡?quot;宝玉道:quot;不管怎么睡罢了。quot;原来这一二年间,袭人因王夫人看重了他,他越发自尊自重,凡背人之处,或夜晚之间,总不与宝玉狎圈,较先幼时反倒疏远了。……且有吐血旧症,虽愈,然每因劳碌风寒所感,即效中带血,故迩来夜间总不与宝玉同房。宝玉夜间常醒,又极胆小,每醒必唤人。因晴雯睡卧警醒,且举动轻便,故夜晚一应茶水起坐呼唤责任,皆悉委他一人。所以宝玉外床只是他睡。

    第五十一回还是袭人睡在外床,袭人因母病回家,晴雯叫quot;麝月你往他那外边睡去。……伏侍宝玉卧下,二人方睡,晴雯自在薰笼上,麝月便在暖阁外边。quot;

    暖阁大概就是墙壁上凹进去一块,挖出一间缺一面墙的小室,而整个面积设炕,比普通的炕聚气,所以此节麝月说quot;那屋里炕冷quot;,指晴雯麝月平时的卧室。暖阁上也挂著“大红绣幔quot;(同回太医来时),夜间放下。第五十二回紫鹃quot;坐在暖阁里,临窗作针黹quot;。潇湘馆的暖阁有窗。

    芙蓉诔中有quot;红绡帐里,公子多情quot;;又写晴雯去后,quot;蓉帐香残,娇喘共细言皆息quot;。quot;娇喘quot;是指病中呼吸困难。

    quot;梦魂多个帐儿纱,quot;是睡梦中也都多嫌隔着层帐子。此句与上句quot;少小不妨同室榻quot;矛盾──同榻怎么又隔着帐子?只有晴雯有时候同榻,也有时候同室不同榻。百回quot;红楼梦quot;也许曾经实写隔帐看她的睡态,今本删了。

    上一首诗写晴雯屈死,此诗接着代晴雯剖白,虽quot;同室榻quot;,并无沾染。称十六岁的少女为quot;红粉佳人quot;并无不合,尤其是个quot;妖妖趫趫quot;的婢女(王善保家的语)。如果是写宝钗婚后,夫妇当然quot;同室榻quot;,为什么quot;不妨同室榻quot;?

    宝玉对宝钗丰艳的胴体一向憧憬着。甲戌本第二十八回回末总批有:quot;宝玉忘情露于宝钗,是后回累累忘情之引。quot;quot;忘情quot;不会是指婚后──婚后忘情quot;露于宝钗quot;有什么妨碍?──因此八十回内应当还有不止一次,但是并没有,想必像quot;回回写药方quot;一样,嫌重复删掉了。总之,婚后宝玉决不会用这方式替黛玉守节。

    结在宝玉袭人之死上的异本,重逢的一幕似是套崔护人面桃花故事──因为怡红夜宴占花名,袭人是桃花?──虽然套得稚拙可笑,仍旧透露袭人的复杂性──以为忘了宝玉,一见面往事如潮,竟会心脏病发,或是脑溢血中风倒毙。宝玉也同样的矛盾,出了家还是不能解脱。第一个早本那两句批仍旧适用:quot;二次翻身不出quot;、quot;可知宝玉不能悟也。quot;结局改出家,是否有过这么个quot;半途屋quot;(;贫僧quot;,quot;缁衣乞食quot;,也继承第一个早本的黯淡写实作风。关于此本的资料实在太少,但是各方面看来,还是可能是个早本,结局改出家后的第一个本子。

    quot;风月宝鉴quot;收入此书后,书中才有太虚幻境,有宁府,有卫若兰。从太虚幻境的册子曲文上,我们知道卫若兰早死,湘云没有再嫁。既然没有再醮宝玉,显然宝玉与湘云偕老的结局已经改为出家。

    太虚幻境的画册歌词预言宁府是贾家获罪的祸首。因此书中有了宁府,就有获罪的事。出了事就穷了下来,不必一直等到宝玉晚年。所以宝玉出家的时候年纪还轻。

    最初书中只有贾政一房,加贾赦在加宁府之前。结局改出家后,已经有了宁府,奉元妃命金玉联姻的早本却还没有贾赦这一房。因此奉妃命联姻的本子结局还没改为出家。那是个八十回本,八十回后应当还是宝钗早卒,续娶湘云,与第一个早本相同。

    第一个早本已有袭人另外嫁人。庚本第二十一回回前有书名quot;红楼梦quot;期总批,内引quot;后卅回quot;quot;薛宝钗借辞含讽谏,王熙凤知命强英雄quot;回目,并透露此回袭人已去。这是一七五四本前的末一个早本。第一个早本内宝钗嫁后一年就死了。如果一年内袭人已去,倒像是吃新奶奶的醋,又像是宝钗容不得人。但是袭人嫁人要趁年轻,不在宝钗生前,也在死后不久。宝钗死后多年,宝玉才穷得无法度日,所以袭人离开他的时候,生活还不成问题。

    结局改出家后,已经改了贾家获罪骤衰,因此袭人嫁蒋玉菡时业已家境贫寒,嫁后quot;温饱,不复更忆故主。quot;似乎改出家后的第一个本子非常现实。

    有个佚名氏quot;读红楼梦随笔quot;──旧抄本──一开头就说:quot;或曰:三十一回篇目曰:因麒麟伏白首双星,是宝玉偕老者,史湘云也。殆宝钗不永年,湘云其再醮者乎?因前文写得宝玉钟情于黛,如许深厚,不可再有续娶之事,故删之以避笔墨矛盾;而真事究不可抹煞,故于篇目特点之。quot;

    末两句是quot;自传说quot;,认为此书全部纪实。删去这两句,似乎就是结局改出家的主因。但如果为了忠于黛玉,出了家化斋遇袭人,意外的情死反而更削弱了宝黛的故事。

    我想这是因为袭人之去是作者身历的事,给了他极大的打击,极深的印象。而宝黛是根据脂砚小时候的一段恋情拟想的,可用的资料太少,因此他们俩的场面是此书最晚熟的部份。第六十七回已是quot;风月宝鉴quot;收入此书后才有的,戚本此回已经又改写过,回内的宝黛也还不像作者的手笔。固然早本高低不匀,最初已有的怡红夜宴就精彩万分,第六十七回刚巧是波浪中的一个低槽。但也是宝黛的场面实在难写。结局初改出家的时候,宝黛之恋还不是现在这样,所以不专一,刚去掉了个湘云,又结束在宝玉袭人身上。等到宝黛的故事有了它自己的生命,爱情不论时代,都有一种排他性。就连西门庆,也越来越跟李瓶儿一夫一妻起来,使其他的五位怨quot;俺们都不是他的老婆quot;。

    第二十九至三十五这七回,添写金钏儿这人物的时候改写过。除了少量的原文连批注一并保留了下来,此外全无回内批。加金钏儿在书名quot;红楼梦quot;期之前,至迟也是一七四○末叶,此后二十年来不会一直没批过。唯一可能的解释是后来作者再次改写这七回,抽换的几页上的批语当然没去抄录;然后直接交抄手誊清,也没交代抄手将保留的诸页上哪条夹批眉批双行小字抄入正文。因此新改的这七回仍旧只有加金钏前的四条批注。固然作者一向不管这些细节,也可见他重视脂批的限度。

    这七回誊清后也没经批者过目,就传抄了出去,因此迄未加批。想必作者已故,才有这情况,与一七五四年脂砚quot;抄阅再评quot;,一七五六年畸笏quot;对清quot;第七十五回,大不相同。迟至一七六一至六二上半年,狱神庙回等quot;五六稿quot;交人誊清时,畸笏也还看过。

    宝黛最剧烈的一次争吵在第二十九回,此后好容易和解了又给黛玉吃闭门羹,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第三十二回宝玉激动得神志不清起来,以至于quot;肺腑言quot;被袭人听了去,才能够义正辞严向王夫人进言,防范宝黛。第三十四回宝玉打伤了之后黛玉来探视,加金钏时这一场曾经添写梦中向金钏儿蒋玉菡说quot;为你们死也情愿quot;,最后这次改写又改为向黛玉说quot;为这些人死也情愿quot;(见quot;三详quot;),感情于分散中集中,显示他们俩之间的一种奇异的了解。第三十五回回末又预备添写一个宝黛场面──养伤时再度来探──所以回末quot;只听黛玉在院内说话,宝玉忙叫快请quot;是新改的,与下一回回首不衔接。下一回还没改写就逝世了。写宝黛的场面正得心应手时被斩断了,令人痛惜。

    这七回是二人情感上的高潮,此后几乎只是原地踏步,等候悲剧发生──除了紫鹃试宝玉的一回(第五十七回),但是此回感情虽然强烈,也不是宝黛面对面,而是通过紫鹃。

    仿佛记得石印quot;金玉缘quot;上的一个后世评家太平闲人代为解释,说这是因为二人年纪渐长,自己知道约束了。这当然是曲解,但是也可见此点确实有点费解──除非我们知道后部的宝黛场面写得较早,而第二十九至三十五回是生前最后改写的。

    逐晴雯后王夫人说:quot;暂且挨过今年一年,给我仍旧搬出去心净。quot;庚本批注:quot;一段神奇鬼讶之文,不知从何想来。王夫人从来未理家务,岂不一木偶哉?且前文隐隐约约已有无限口舌,浸润之谮,原非一日矣。……quot;quot;不知从何想来quot;难道忘了第三十四回袭人说过quot;以后竟还叫二爷搬出园外来住就好了quot;?但是一旦知道第二十九至三十五回是作者逝世前不久才定稿,就恍然了。难怪批者没看见第三十四回那一段。批者倘是脂砚,根本没赶上看见。

    宝玉养伤期间,支开袭人,派晴雯送两条旧手帕给黛玉。黛玉知道是表示他知道她的眼泪都是为他流的,在帕上题诗。她有许多感想,其一是:quot;令人私相传递,于我可惧。quot;人是健忘的动物,今人已经不大能想像,以他们这样亲密的关系,派人送两条自己用的手帕,就是quot;私相传递quot;,严重得像坠儿把贾芸的手帕交给红玉──脂砚所谓quot;传奸quot;。

    起先宝玉差晴雯送帕,quot;宝玉便命晴雯来,quot;句下各本批注:quot;前文晴雯放肆,原有把柄所恃也。quot;这条批使人看不懂。第三十一回晴雯顶撞宝玉,语侵袭人,因为三回后她将要担任一项秘密使命,有把柄落在她手里,所以有恃无恐?

    我一直印象模糊,以为批者还在补叙那次争吵的内幕,quot;把柄quot;指晴雯窥破了宝玉袭人的关系。quot;四详quot;后,才知道这就像贾蓉预知鸳鸯借当,与红玉的梦有前知,都是由于改写中次序颠倒。此处经改写后,批者只把quot;后文晴雯放肆quot;的quot;后quot;字改了个quot;前quot;字。

    第三十四回题帕,原在第三十一回晴雯吵闹之前。但是第三十三至三十五回原在第三十六回之后;加金钏儿时,将挨打与挨打余波这三回移前(见quot;三详quot;)。当时保留下来的几节连着批注,因此那次改写的七回一清如水,没有回内批,除了旧有的寥寥四条。送帕题帕显然是加金钏前的原文,因为有一条批注。这条批提起晴雯吵闹,因此晴雯吵闹也是旧有的。所以这次大搬家还波及第三十一回,晴雯袭人口角原在第三十三至三十五回之后。

    加金钏儿前的原文内容次序如下:茍袭人quot;步入金屋quot;,黛玉湘云往贺,撞见宝钗绣鸳鸯;湘云回家(第三十六回)。啕宝玉挨打,养伤,送帕;题帕。(第三十三至三十五回──大概只有一两回,加金钏后扩充,添写玉钏尝羹一回。)咮晴雯吵闹(第三十一回)──显然是因为妒忌袭人quot;步入金屋quot;。这不大合理,因为王夫人抬举袭人,晴雯再不服气也不敢发作。而且袭人quot;步入金屋quot;后,晴雯这两句精彩对白就不适用了:quot;明公正道连个姑娘还没挣上去呢,也不过和我似的,那里就称起我们来了?quot;这是第三十一回移前之后添写的。

    题帕一场感情强烈,但是送帕题帕也不是宝黛面对面。宝黛见面的场子,情感洋溢的都是去世前数月内改写的。

    第三十四回王夫人派人去叫宝玉房里去一个人,袭人嘱咐晴雯麝月檀云秋纹守着打伤的宝玉,自己去见王夫人。此处quot;檀云quot;二字是加金钏儿那次改写的标志。添写金钏儿这人物,使晴雯的故事一分为二,晴雯改成孤儿,第二十四回quot;晴雯又因他母的生日接了出去quot;,quot;晴雯quot;改quot;檀云quot;,檀云这名字陌生,因此第三十四回的丫头名单上添上个檀云响应。可见挨打后王夫人传唤一节,这次也改写过。

    第三十六回王夫人说:quot;你们那里知道袭人那孩子的好处。quot;各本句下批注:quot;孩子二字愈见亲热,故后文连呼二声我的儿。quot;这是大搬家前的旧批,彼时显然已有第三十四回袭人见王夫人一节。那次谈话,第一次叫quot;我的儿quot;是因为袭人识大体,说老爷管教得对;第二次如下:

    王夫人听了这话有因,忙问道:quot;我的儿,你有话只管说。近来我因听见众人背前背后都夸你,我只说你不过是在宝玉身上留心,或是诸人跟前和气,这些小意思好,所以将你合老姨娘一体行事,谁知你方才和我说的话全是大道理,正合我的心事。你有什么,只管说什么,只别叫别人知道就是了。quot;袭人道:quot;我也没甚么别的说,我只想着讨太太一个示下,怎么变个法儿,以后竟还叫二爷搬出园外来住就好了。quot;王夫人听了,吃一大惊,忙拉了袭人的手问道:quot;宝玉难道和谁作怪了不成?quot;袭人忙回道:quot;太太别多心,并没有这话。……quot;

    大搬家前,袭人本来已经quot;入金屋quot;,与赵周二姨娘同等待遇了,在这一段内又告密,王夫人只更夸奖了一番。加金钏时,挨打一场添出贾环报告井中淹死一个丫头的消息,所以此处也添写王夫人秘密问袭人,风闻是贾环进谗,她可曾听见。长谈后又加上王夫人的反应:quot;正触了金钏儿之事,心内越发感爱袭人quot;,因应许quot;我自然不辜负你quot;,伏下两回后擢升为子妾。这样不但入情入理,也更紧凑有力。

    这是这五六回颠倒搬位的主因。但是这次改写,前引的一段没动,所以忽略了quot;将你合老姨娘一体行事quot;这句应当删去,因为这件事还没发生。

    多年后,一七六二冬,才又再在前引的这一段插入宝玉迁出园外的建议,先加王夫人这两句对白:quot;你有什么,只管说什么,只别叫别人知道就是了。quot;引入袭人的建议,使王夫人大吃一惊,以为已经出了乱子,袭人又忙否认。大观园在书中这样重要,而有象征性,宝玉出园是袭人种的因,简直使袭人成为伊甸园的蛇。

    俞平伯指出逐晴雯后宝玉袭人谈话,quot;袭人细揣此话,好似宝玉有疑他之意quot;,全抄本、戚本作quot;疑他们quot;,指袭人秋纹麝月结党排挤晴雯,罪嫌较轻,后来才删去quot;们quot;字。俞平伯认为作者与脂批不一定意见一致,这是一个例子。无疑的,早本袭人的画像光线较柔和,是脂批对她一味赞美的原因之一。

    第二十回宝玉替麝月篦头,被晴雯撞见,各本都有这条长批:

    闲上一段儿女口舌,却写麝月一人。有(按:quot;在quot;误)袭人出嫁之后,宝玉宝钗身边还有一人,虽不及袭人周到,亦可免微嫌小敝(弊)等患,方不负宝钗之为人也。故袭人出嫁后云quot;好歹留着麝月quot;一语,宝玉便依从此话。可见袭人虽去实未去也。……

    袭人去时显然宝玉已婚,但是袭人仍旧没过明路,否则不能称quot;出嫁quot;。

    第六十五回兴儿告诉二尤母女:quot;我们家的规矩,爷们大了,未娶亲之先,都先放两个人服侍。……quot;第七十二回赵姨娘要求贾政把彩霞给贾环作妾,贾政说:quot;……等他们再念一二年书,再放人不迟。quot;怎么迟至宝玉婚后,袭人还没收房?倘是因贾赦贾政或王夫人去世而守孝,又怎么能娶亲?

    第三十六回王夫人解释暂不收房的理由:quot;一则都年轻,二则老爷也不许,三则那宝玉见袭人是个丫头,总(quot;纵quot;误)有放纵的事,倒能听他的劝。如今作了跟前人,那袭人该劝的也不敢十分劝了。quot;第七十八回王夫人报告贾母已代宝玉选定袭人,主要是因为袭人quot;这几年来从未逢迎着宝玉淘气,凡宝玉十分胡闹的事,他只有死劝的quot;;又重申暂不宣布的理由:quot;……二则宝玉再自(以)为已是跟前的人,不敢劝他说他,反倒纵性起来。quot;

    满人未婚女子地位高于已婚的,因为还有入宫的可能性。因此书中女儿与长辈一桌吃饭,媳妇在旁伺候。婢女作妾,似乎在心理上也有明升暗降的意味。还有一层,王夫人不知道宝玉袭人早已发生关系。当时虽然还没有quot;结婚是恋爱的坟墓quot;这句名言,也懂得这道理,以为不圆房,袭人比较拿得住他。黛玉死后,宝玉想必更自暴自弃,娶宝钗后quot;流荡益甚quot;(端方本情节)。还是袭人最能控制他──也许有些妾妇之道宝钗不屑为──因此家中不敢放手,收房的事一直拖延下去。

    quot;宝玉恶劝,此是(第)一大病也。quot;(庚、戚本第二十一回批注),与袭人之间的摩擦为时已久,成为一种意志的角力。袭人一定又像第十九回那样以quot;走quot;来要挟,最后终于实行了。这局面大概是纪实的。曹雪芹长成在抄家多年后,与书中家境不同,quot;时值非常,一切从简quot;,这样胶着迟迟不收房,也更近情理些。

    袭人虽然实有其人,嫁蒋玉菡是美化了她的婚姻。小旦虽然被人轻视,名旦有钱有势,娶妻是要传宗接代的,决不肯马虎。花自芳早看出了宝玉袭人的关系,兄妹俩死了母亲,又照老姨娘的例规领丧葬费,不会再去拿她冒充闺女。袭人又并不怎么美,与贾芸红玉同是quot;容长脸quot;,戚本作quot;茏长脸quot;,近代通用quot;龙长脸quot;,专指男性,大概是高颧骨大圆眼睛、劲削的瘦长脸型。大人家出来的人身价虽高,只能作妾,要一夫一妻,除非是小生意人。即使兴旺起来,未见得能容她帮贴旧主。要避嫌疑,也不会来往。

    书中袭人的故事的演变,不论有没有同死的一环,第一个早本内没有袭人迎养宝玉夫妇的事,那时候想必袭人之去也就是她的归结。后来添写她与蒋玉菡供养宝玉宝钗,是否为袭人赎罪?她是否谗害晴雯,不确定,中伤黛玉却是明写(第三十四回)。被她抓住了防微杜渐的大道理,虽然钗黛并提,王夫人当然知道宝钗与宝玉并不接近。但是以袭人的处境,却也不能怪她。试想在黛玉手下当姨太太,这日子不是好过的。纳妾制度是否合理,那又是一回事。太太换了宝钗,就行得通。

    宝玉最后将宝钗quot;弃而为僧quot;,不能不顾到她的生活无著。如果袭人已经把他们夫妇俩接了去,一方面固然加强了袭人对宝玉的母性,而宝玉不但后顾无忧,也可见他不是穷途末路才去做和尚。这该是添写袭人迎养宝玉宝钗的主因。出家是经过考虑然后剃度的,不是突如其来被仙人度化了去,这也是一个旁证。

    这样看来,quot;花袭人有始有终quot;毫无事实的根据,完全是创作。

    第二十八回总批第一段如下:

    茜香罗红麝串写于一回,盖琪官虽系优人,后回与袭人供奉玉兄宝卿得同终始者,非泛泛之文也。

    ──各本同

    第二十八回来自次老的早本,结局已改为八十回前奉妃命金玉联姻,黛玉逝世,但是八十回后仍旧像第一个早本,宝钗死于产难,袭人别嫁,宝玉湘云偕老,贫极。所以写此回时还没有袭人迎养宝玉夫妇的事。

    直到一七五四年前的百回quot;红楼梦quot;,此回蒋玉菡的汗巾还是绿色的,明义quot;题红楼梦quot;诗中称为quot;绿云绡quot;。一七五四本始有quot;茜香罗quot;这名色──茜草是大红的染料。此回回目quot;蒋玉菡情赠茜香罗,薛宝钗羞笼红麝串quot;,是一七五四本新改的,回内也修改了两次换系汗巾的颜色。一七五四前的回目想是quot;情赠绿云绡quot;,对quot;红麝串quot;更工整。

    庚本典型格式的回前附叶都是从一七五四本保留下来的。此回回前总批第一段该是一七五四本新写的,下一段quot;自闻曲回以后回回写药方quot;则是保留的早本旧批。前五回内黛玉的药方已经都删了。

    总批说汗巾事件与红麝串写在一回内,是因为后文有袭人蒋玉菡供养宝玉宝钗,这是附会曲解或缠夹。此回不过预言袭人嫁蒋玉菡,当时并不预备写他们夫妇俩供养宝玉宝钗。

    被袭人接回去香花供养,宝玉于感激之余,想必比狱神庙茜雪红玉的美人恩更不是味,不过以他与袭人关系之深,也都谈不上这些了。但是宝玉出家也未必与这无关。出家是离开蒋家,这一点我觉得很重要。到底还是一半为了袭人做和尚。

    最后把宝钗托了给她,也不枉宝钗一向是她的一个知己。

    quot;花袭人有始有终quot;这一回改写过,在那quot;五六稿quot;内,被借阅者遗失。袭人之去没有改写,百回quot;红楼梦quot;中有,作者逝后五六年还在,但是终于没保存下来。在我总觉得这是最痛心的损失,因为自从第一个早本起就有袭人之去,是后部唯一没改动过的主要情节,屹然不移,可以称为此书的一个核心。袭人的故事也是作者最独往独来的一面。

    总结上述,第三十一回回目有quot;因麒麟伏白首双星quot;,而太虚幻境的册子与曲文都预言湘云早寡,显然未与任何人同偕白首。quot;风月宝鉴quot;收入此书后,书中始有太虚幻境。那回目是从更早的早本里保留下来的,因此冲突。

    八十回本内只有第十四回给秦氏送殡的名单上有卫若兰。秦可卿来自quot;风月宝鉴quot;。显然是收并quot;风月宝鉴quot;后才有卫若兰这人物。当时已有太虚幻境的册子与曲文预言湘云早寡,因此自有卫若兰以来,就是写他早卒。quot;白首双星quot;回目只能是指宝玉湘云。添写卫若兰后,第三十一回回目一度改为quot;撕扇子公子追欢笑,拾麒麟侍儿论阴阳quot;(全抄本),终于还是保存原来的回目,另加卫若兰射圃文字,里面若兰佩戴的金麒麟是宝玉原有的那只,使麒麟的预兆应在他身上,而忽略了他未与湘云同偕白首,仍旧与回目不合。

    早本写宝玉与湘云偕老,显然并没出家。

    庚、戚本批第二十二回宝玉二次悟禅机:quot;二次翻身不出,故一世坠落无成也quot;,又批黛玉说他作的偈quot;无甚关系quot;:quot;黛玉说无关系,将来必无关系。……可知宝玉不能悟也。quot;这口气是初看此书,还没看完。第一个早本结局没有出家。与湘云偕老的就是第一个早本。

    quot;石头记quot;指石上刻的记录,因此初名quot;石头记quot;时已有楔子。但是空空道人一节是后添的。情僧原指茫茫大士,改空空道人抄录quot;石头记quot;后,为了保存quot;情僧录quot;书名,使空空道人改名情僧。情僧如果双关兼指宝玉,也是书名已改quot;情僧录quot;后。初名quot;石头记quot;时宝玉没做和尚。

    楔子里空空道人一节内提起quot;石头记quot;,下注quot;本名quot;,因为当时书名已改。但是卷首自述中,quot;将真事隐去,而借通灵之说,撰此石头记一书也,故曰甄士隐云云quot;,句内quot;石头记quot;下并没有批注quot;本名quot;,可见这位批者批书时还没有此句。甄士隐贾雨村的故事是不可分的,因此自述一节末句关于贾雨村即quot;假语村言quot;也是后加的──添写这两个人物后,需要解释二人命名由来。而且最初只有楔子,此后冠以自述;楔子内此书像天书一样的出现,没有作者,与作者自述合看,有混乱之感,所以在此处说明是quot;借通灵(玉)之说quot;来写自传──在这阶段,此书自视为自传性小说。畸笏把这段自述收入quot;凡例quot;,删去quot;借通灵之说quot;句,因为与楔子隔开,二者之间的矛盾不需要解释了。

    甄士隐梦游太虚,太虚幻境来自quot;风月宝鉴quot;,因此添写甄士隐贾雨村时,quot;风月宝鉴quot;已收入此书。

    贾家出事是由于贾雨村丢官,被连累。此外还有贾赦侵占古扇案,宁府又是肇事的祸首,甄家抄没时又秘密寄存财物。

    起初只有甄家抄家,贾家因代隐匿财产获罪,但是并没抄家。一七五四本起,才用甄家抄家作贾家抄家的预兆。因此提及甄家或甄宝玉的八回都是一七五四至一七五六年定稿。这八回的内容都是第一个早本还没有的,因此第一个早本没有甄家。

    贾家最初只有贾政一房,所以第一个早本没有贾赦与宁府。又没有贾雨村,没有甄家──没有书中一切获罪的伏线,可见此本贾家并未获罪。

    传说有quot;旧本quot;,其实有十种之多。内有七部续书,两三个早本,其一写宝玉娶湘云,晚年贫极,显然就是与湘云偕老的第一个早本。

    这第一个早本部份保存在三种续书里,内中南京刻本与端方本都写宝玉穷途末路重逢北静王。书中有北静王的五回,在第一个早本的时候都还不存在,因此原本不会有重逢北静王,是南京刻本代加的好下场。此本根据第一个早本续书,端方本又据以改写程本。

    三六桥本也是根据第一个早本续书,但是参用脂批透露的八十回后情节。第六十三回内元还是个王妃。三六桥本写探春封杏元公主和番,可见第一个早本内元春是王妃,因此quot;杏元quot;封号不犯元妃的讳。

    第十七、十八合回回末诗联作结,一七五五年左右改写的标志。回内省亲,早本宝玉已经十七八岁,不能觐见。一七五四本最后一次改小宝玉年龄──此本第二十五回初稿(全抄本)里面还比今本大两岁,定稿(甲戌本)已改小──次年添写省亲宝玉觐见一节,保留的原文一律称元春为贾妃,新句都用元妃。可见初改皇妃时只称贾妃,迟至一七五五年才有元妃封号,与第一个早本的quot;杏元quot;封号相距一二十年,因此quot;元quot;字重复。

    有个八十回quot;旧本quot;写到奉元妃命金玉联姻,黛玉抑郁而死为止。如果是别人依照第二十八回元妃节礼的暗示代撰,这该是八十回后的事,不必去改写前八十回。看来也是个早本,冒充今本八十回抄本销售。

    第二十八回写得极早,以至于宝钗容貌的描写与一七五五年左右定稿的第八回犯重。写第二十八回时书中还没有迎春,所以宝玉称凤姐quot;二姐姐quot;──跟着贾琏行二。

    第一个早本已有第六十二(缺下半回)、六十三回,第五十四至五十六回也来自极早的早本。第五十五、第六十二回都有惜春原是贾政之女的迹象。但是迎春不会起先是贾政的女儿,因为宝玉最初只比元春小一岁,而迎春倘是庶出,与惜春同是丧母而不同母,贾政姬妾太多,与他的个性不合。所以迎春是与贾赦邢夫人同时添写的人物。

    第二十二回灯谜预言元春不久于人世。第一个早本已有此回,因此直到一七五四本为止,元妃一直就是死在第五十八回。联姻是奉元妃遗命。王妃改皇妃,就是为了提高她的地位,等于奉钦命联姻。但是为了替黛玉留身分,奉妃命联姻,促使黛玉病剧的局面后来删了,仍旧改为黛玉死在宝玉定亲前,如明义quot;题红楼梦quot;诗中所说的。

    各种续书中,只有端方本很明显的缺获罪抄没,只继续第七十二回quot;家道艰难quot;,再加上宝玉婚后更quot;放纵quot;quot;流荡quot;,quot;年长quot;时终于无法维持生活。这败落经过显然来自第一个早本。quot;风月宝鉴quot;收入此书后,有了太虚幻境与宁府,太虚幻境的画册曲文预言宁府肇祸,湘云早寡守节,可见此时已改渐衰之局为获罪骤衰,与湘云偕老也已改出家。

    奉妃命联姻的早本已有第二十八回,写此回时还没有迎春,因此也没有贾赦。加贾赦在加宁府之前。有了宁府才有获罪,所以妃命联姻的八十回本还没有获罪的事,八十回后仍旧是宝钗早卒,续娶湘云,与第一个早本相同。

    出家后重逢袭人的quot;旧本quot;写袭人嫁蒋玉菡时贾家十分穷苦,宝玉出家也不是成仙,否则不会当场倒毙。此本显然不是改写程本。袭人之去太与当时的道德观抵触,也绝对不会有续书人写宝玉袭人同死。而这倒正合书中黛玉袭人并重的暗示:袭人死了宝玉也要做和尚;quot;同死同归quot;;黛玉袭人同一日生日,四儿说同一日生日就是夫妻。这可能是结局改出家后的第一个早本。

    添写金钏儿这人物时改写第二十九至三十六回,从脂批中的迹象看得出第三十三至三十五回移前,使袭人先告密然后quot;步入金屋quot;,告密成为王夫人赏识她的主因,加强了结构。第三十六回湘云之去因此宕后,本来在宝玉挨打前已经回家。第三十一回也移前,回内晴雯吵闹本是为了袭人quot;步入金屋quot;。第二十九至三十五回在逝世不久前再度改写,第三十四回袭人见王夫人一节插入宝玉迁出园外的建议;宝黛面对面的最激动的几场除葬花外全在这七回内,都是这次改写的,还预备在第三十六回添写一场。誊清时未嘱抄手将保留的原文上哪条批双行小字抄入正文,所以这七回还是只有加金钏儿那次保留下来的四条批注,可见定稿以来迄未经批者过目,已经传抄出去,是作者亡故后的景象。宝黛情感上的高潮是最后才写成的,还有袭人的画像画龙点睛的一笔。

    最初十年内的五次增删,最重要的是双管齐下改结局为获罪与出家。添写一个宁府为罪魁祸首,quot;风月宝鉴quot;因而收入此书。同时加甄士隐贾雨村,大概稍后再加甄宝玉家,与雨村同是带累贾家。袭人在第一个早本内并未迎养宝玉夫妇,不然宝玉湘云的下场不会那么惨。改出家后终于添写袭人迎养宝玉宝钗,使宝玉削发为僧时不致置宝钗的生活于不顾。因此袭人虽然实有其人,quot;花袭人有始有终quot;完全是虚构的。

    周汝昌将第一个早本与有关无关的几种续书视为八十回后情节,推测抄没后湘云宝玉沦为奴仆乞丐,经卫若兰撮合,在射圃团聚;quot;曹雪芹写是写了,脂砚等亲人批阅,再四踌躇,认为性命攸关,到底不敢公之于世,只好把这两部份成稿抽出去了(指抄没、狱神庙诸事与卫若兰射圃文字)。所以连当时像明义等人,看过全书结尾,却也未能知道还有这两大重要事故。quot;(按:明义所见quot;红楼梦quot;还没添写抄家);又猜度后来其余的也都散佚了,但是当初隐匿或毁弃的是这两部份,所以畸笏特别提出quot;卫若兰射圃文字quot;与狱神庙回quot;迷失无稿quot;。但是畸笏不说,也没人知道有抄没文字已经写了出来,岂不是quot;此地无银三百两?quot;

    我们对早本知道得多了点,就发现作者规避文网不遗余力,起先不但不写抄没,甚至于避免写获罪。第一个早本是个性格的悲剧,将贾家的败落归咎于宝玉自身。但是这样不大使人同情,而且湘云的夫家母家怎么也一寒至此,一死了丈夫就quot;穷无所归quot;?有了护官符解释贾史王薛四家的关系,就不是quot;六亲同运quot;,巧合太多了。所以添写获罪是唯一合理的答案,但是在这之前先加了个大房贾赦,一方面用贾赦反衬出贾政为人,贾赦死后荣国公世职被贾环袭了去,强调兄弟阋墙,作为败家的主要因素。但是贾环是个quot;燎了毛的小冻猫子quot;(凤姐语),近代通称quot;偎灶猫quot;,靠赵姨娘幕后策动,也还是捣乱的本领有限。逼不得已还是不能不写获罪,不过贾环夺爵仍旧保留了下来。一写获罪立刻加了个宁府作为祸首与烟幕,免得太像曹家本身。曹雪芹是个正常的人,没有心理学上所谓quot;死亡的愿望quot;。天才在实生活中像白痴一样的也许有。这样的人却写不出红楼梦来。


如果您喜欢,请把《红楼梦魇》,方便以后阅读红楼梦魇五详红楼梦(2)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红楼梦魇五详红楼梦(2)并对红楼梦魇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