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德谟克利特:找到一个原因的解释比成为波斯王好

类别:文学名著 作者:少年哲学向导 本章:七、德谟克利特:找到一个原因的解释比成为波斯王好

    德谟克利特和他的老师留基波在继承恩培多克勒的四根说和阿那萨戈拉的种子说的基础上,根据当时已经积累的经验科学知识,提出了原子论哲学。原子论和柏拉图的理念论、亚里士多德的哲学体系合称为希腊哲学的三大体系。原子论对后来哲学和科学的发展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1.古希腊第一个百科全书式的学者

    德谟克利特(约公元前460年-前370年)出生于希腊北部色雷斯的阿布德拉。他的父亲在当地是一位很有资产和地位的人。德谟克利特从小就好学。据说,他占据了他家花园里的一间小屋,整天面壁苦读。一天,他父亲到了他那里,并且牵了一头供献祭的小牛,他竟一点也没有察觉。他一心想探求真理,而把钱财看得很轻。他在与弟兄分家时,两个弟兄考虑到他急需现钱以便出外游历,学习各种知识,就划出最少的一份财产和100塔伦特现钱,让他选择。他果真选择了这一份,并且把它花费在游历上面。他曾游历到埃及,向埃及祭司学习几何学,游历到波斯向迪勒底人学习,在印度会见过裸体智者。他走遍整个世界,积累了大量的经验。知识和观察所得到的资料。他自夸道:“在我的同辈人中,我漫游了地球的绝大部分,探索了最遥远的东西;我看到了最多的地方和国家,我听见了最多的有学问的人的演讲;而在构画几何图并加以证明方面,没有人超过我,就是埃及的所谓土地测量员也未能超过我。”

    他游历归来时,全部财产已经花光,只得靠他的兄弟达玛修资助生活。当地的法律规定,不许浪费掉祖产的人在本土接受葬礼。他为了证明他用全部财产换回的知识的价值,就在公民面前诵读他最主要的著作《大宇宙系统》。结果人们不仅答应给他500塔伦特的报酬,而且替他立了铜像。他逝世以后,人们用国家的钱替他举办了隆重的葬礼。

    据史料记载。德谟克利特曾就学于阿那萨戈拉,和苏格拉底讨论过哲学。在苏格拉底看来,他就像是奥林匹亚赛会中的一位五项全能竞赛的胜利者。不过,他的原子论思想是直接从留基波那里继承来的。留基波的生卒年已不可考;有的史料说他是米利都人,也有的史料他是爱利亚人。据说,留基波曾和巴门尼德一起研究过哲学,但是二者的观点是完全对立的。他认为非存在和存在一样存在,这就是原子和虚空。它们都是事物生成的原因。德谟克利特正是把他的思想加以发展和系统化,使原子论成为体系。

    德谟克利特是经验的自然科学家和希腊人中第一个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他不满足于哲学,也投入实证知识的怀抱。他把科学研究视为最大的幸福。他说:“只找到一个原因的解释,也比成为波斯人的王还好。”有一则非常著名的秩事说,德谟克利特弄瞎了自己的眼睛,以免感性的目光蒙蔽他理智的敏锐。有的学者认为这是误传。德谟克利特有可能在晚年失明后,仍坚持进行科学研究。不管怎样,这都表明了他献身科学的精神。他精通天文地理。能够预言天气的变化。据说在一个盛夏,人们正忙于割麦时,他劝大家立即停下,先去收藏好已割下的麦子。时间不长果然下了暴雨,不听信他的人蒙受到很大的损失。德谟克利特还亲自进行科学实验。医圣希波克拉底曾去会晤过他,见他坐在一棵大树下,周围堆着正在解剖的动物躯体。他吩咐家人用鲜奶来款待希波克拉底。当家人端过鲜奶来,他观察之后,便说这是刚下了第一胎的那只黑奶羊产的奶。希波克拉底十分敬佩他观察之精细。

    从公元1世纪编纂的德谟克利特的著作目录来看,他的著作卷帙浩繁,内容广泛。目录把他的著作分为伦理学、物理学、数学、文学和技艺五大类,15组70部(篇)。内容涉及到哲学、伦理学、物理学、数学、天文学、地理学、逻辑学、心理学等几乎当时人类已有的全部知识领域。其中最重要的著作有《大宇宙系统》、《小宇宙系统》等。不幸的是这些著作都已失传。作为德谟克利特著作残篇保留下来的,现在只有216条道德格言。有的学者对这些格言是否属于德谟克利特还持怀疑态度。不管怎样,这些格言富有哲理,至今读来仍会给人很大的启迪。

    2.原子与虚空:万物的本原

    德谟克利特认为,万物的本原是原子和虚空。所谓原子,希腊文的原意就是不可分。原子是体积极小,坚实而不可分的物质微粒。万事万物都是由原子构成的。所谓虚空,就是指空虚的空间。德谟克利特把虚空视为原子运动的原因。因为在他看来,如果空间都被充满,原子就无法运动,也就不能结合成具体事物。在虚空中运动的原子结合成万物,分离时,事物就消亡。他把虚空和原子都视为万物生成的根本原因。

    德谟克利特认为,原子是充满而又坚实的,所以是存在;而虚空是空虚而又稀疏的,所以是非存在。虚空尽管是非存在,然而它并不是纯粹的虚无。存在并不比非存在多点什么,因为虚空并不比物体少点什么,它们同样都是实在的。

    原子在数量上是无限多的,在性质上则没有什么区别。为了说明万物在性质上的差异,德谟克利特主张原子在大小和形状上有区别,它们结合时又有次序和位置上的不同。次序是指原子结合的顺序,位置是指原子运动与结合的方向。用希腊字母表示,A与N就是形状不同,AN与NA就是次序的不同,I与H就是位置的不同。这样,在德谟克利特那里,原子在质上是相同的,在量上则存在四种区别:大小、形状、次序和位置。在大小上,既然他认为原子是不可分的物质微粒,那么原子应该很小,小到肉眼看不见。但是,又有史料讲,德谟克利特认为原子可能很大,甚至和世界一样大。这似乎不大可能。在形状上,德谟克利特认为有些原子是球形的,有的光滑,有的粗糙;有的是凹形的,有的是凸形的,有的甚至是带钩的。他认为太阳和月亮就是由光滑的球形原子组成的。构成灵魂的原子和火原子差不多,它们都是由最精细的球形原子组成的,所以,它们具有很大的活动性。

    德谟克利特用原子和虚空的学说解释了许多复杂的自然现象。例如,他认为磁石和铁是由相类似的原子构成的,不过磁石的原子比铁原子更精细,磁石原子之间的空隙比铁原子之间的空隙要大得多,因此磁石原子的活动能力更强。由于原子的运动永远趋向于与它相类似的原子,所以,磁石的原子向铁移动,钻进了铁原子的空隙,使铁原子运动起来,并流向磁石。十分明显,他的这个解释是不科学的。但是他努力用自然本身的原因来解释自然现象的精神则是可贵的。

    3.宇宙的生成:漩涡运动说

    德谟克利特认为,宇宙之初,在无限的虚空中充满着无限多、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原子,它们向不同方向凌乱运动,相互碰撞,形成一种漩涡运动。在漩涡运动中,相似的原子聚集在一起。这正像在筛子的旋动中,扁豆和扁豆、裸麦和裸麦分别聚拢在一起;波浪把狭长的石块与滚圆的石块分别冲在一起。圆形的、光滑的、最精细的和最活泼的原子结合在一起,形成火元素;钩形的、粗糙的、较大的原子聚集起来,形成土元素。另外一些相同的原子结合起来就成为水、气元素。之后,各种元素再结合成万物。

    在漩涡运动中,轻的物体被抛到周围的虚空里;其余重的物质则留在漩涡中心,它们更加紧密地结合而形成最初的球形体。这个球形体由于来自中心的推动力而继续旋转着,邻近的物体不断附着在上面,最初是潮湿的泥沙,后来渐渐干涸,于是地球形成了。

    在漩涡运动中被抛向外面的最轻的物体燃烧起来,从而发出亮光,日、月、星辰也就产生了。我们生活在其中的世界就是这样形成的。德谟克利特认为,在无限的虚空中,原子形成的漩涡运动不止一个,所以从漩涡中产生的世界不是一个,而是无限。它们的大小各不相同。在一些世界中没有太阳和月亮;在另外一些世界中太阳和月亮比我们这个世界的要大,还有一些世界的太阳和月亮在数量上多于我们这个世界。一些世界有生物,另外一些世界则没有生物。

    德谟克利特不但根据原子论详细地论述了世界产生的过程,而且还指出世界也会生长和衰落。他认为,一个世界达到鼎盛时期之后,就会逐渐解体,或者由于碰撞而毁灭。

    德谟克利特的天体起源于漩涡的理论在天体演化学上有重要意义。近代哲学家笛卡尔和康德都是在继承他的漩涡说的基础上,提出了以近代科学为根据的新的漩涡说。

    不仅如此,德谟克利特在论述天体形成过程时,明确地提出了两个重要思想,它们是更值得我们重视。一个是,他认为世界有无数个,它们是有生有灭的。没有一样东西是从无中来的,也没有一样东西在毁灭之后归于无。因为他看来,原子是永恒的,它们既不会产生,也不会毁灭。用它们构成元素、物质和世界,是属于物质形态的转化。这是坚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的非常重要的一点。如果承认宇宙是从无中来的,那么就得承认有一个能从无中创造宇宙的上帝存在,就会成为宗教徒。另一个重要思想是,德谟克利特认为世界的产生、成长和衰亡都遵照一种必然性。在他看来,宇宙间发生的一切都是必然的,根本不存在偶然发生的事情。“偶然性”这个概念是人们为了掩盖自己的无知而提出来的。他举例说,种橄榄挖地发现了一个宝藏,秃鹰从高空猛扑乌龟而撞破了自己的脑袋,看起来都是偶然的,细究起来,都有必然的原因。既然他认为万物都产生于漩涡运动,所以他就把漩涡视为万物生成的原因,并进一步把漩涡叫做必然性。由此可见,德谟克利特不仅否定了世界是从无中产生的。也否定了世界在形成过程中上帝插手的可能性。因为在他看来,是由于物质自身的原因使世界得以产生。不过,他的这一思想是机械决定论在古代的表现。承认必然性和规律性的决定论是正确的,但否定偶然性的存在,把一切都视为必然的机械决定论就是不正确的了。

    4.认识论:影像说

    德谟克利特在认识论上继承了阿那萨戈拉的流射说,提出了著名的影像说。

    德谟克利特认为,由光滑的圆形的原子构成的灵魂既是身体运动的动力,又具有认识的功能。他把灵魂的认识功能分为感觉和理智。感觉的功能由遍布全身的灵魂原子来承担;理智则是由灵魂的一个特殊部分“心灵”来完成的。心灵位于“脑中”。

    德谟克利特主张,不管是感觉还是理智的认识,都是外界事物的影像造成的。他认为,一切事物都不断地发射出一种波流,这种波流会把认识对象和眼睛之间的空气压紧,在湿润的眼睛中造成影像,然后影像进入脑子和脑膜,形成关于形状和颜色的视觉。他用同样的办法解释了听觉和其他感觉的产生。总之,他认为,感觉和思想生成于从外部世界所进入的影像。如果没有影像撞击,那么,任何人都不可能有感觉和思想。

    德谟克利特尽管认为感觉是由事物的影像造成的,但他并不认为所有感觉都是对事物的性质的忠实写照。只有关于形状和大小的感觉是反映事物本身的形状和大小的。因为原子本身有形状和大小,由它们构成物体也有形状和大小。除此之外,关于颜色的视觉,关于甜与苦的味觉,关于冷与热的触觉,反映的不是物体本身固有的性质,它们都是“从俗约定的”。因为原子本身并不存在颜色、滋味和冷热的区别,所以由它们组成的物体本身也没有颜色、滋味和冷热的区别。但是,德谟克利特也没有把颜色、滋味和冷热等感觉完全视为主观自生的。相反地,他认为,它们的产生是有一定的客观基础的,这就是原子的形状和大小。例如粗糙的原子会造成黑色的感觉,光滑的原子会产生白色的感觉;钩状原子产生辛辣的滋味,中等圆形原子产生甜的滋味。这样,德谟克利特在西方哲学史上最先提出两种性质学说。这种学说认为,物体的形状、大小、结构和运动等是第一性质,它们是物体本身固有的,关于它们的感觉是这些性质本身的“肖像”;颜色、气味、滋味等是第二性质,它们不是物体本身固有的,关于它们的感觉不是物体本身性质的“肖像”。这一学说为近代许多哲学家和科学家所主张,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德谟克利特不仅认识到感觉具有主观因素,而且也认识到感觉的局限性。他指出,在细微的领域中不能再看、再嗅、再尝、再通过触摸感知时,就需要理智参加进来。他这里说的细微的领域就是指构成的物体的原子和虚空。原子和虚空是用感官无法把握的,所以只能用理智去认识。因为原子和虚空是物体的本原,所以他把通过理智得来的关于原子和虚空的知识称为真实的知识,并认为可以作为真理的尺度。相对而言,通过感觉得来的关于物体的知识,他称为虚假的知识,并且认为它没有能力正确地判别真假。但是,德谟克利特也并不认为两种知识是完全对立和割裂开来的。他曾以感觉与理智对话的方式指出:“可怜的理智,你从我们这里获得信赖,又想抛弃我们吗?我们被抛掉了你也就垮台了。”这表明他已经认识到理智的知识虽然高于感觉的知识,但是理智的知识离不开感觉的知识,它对感觉的知识还是有一定的依存关系的。当然,二者之间的真正的辩证关系,他是没有认识到的。

    德谟克利特的影像论,是一种以十分朴素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它对近代西方哲学的经验论产生过较大的影响。

    ---------------------------


如果您喜欢,请把《古希腊哲学漫谈》,方便以后阅读古希腊哲学漫谈七、德谟克利特:找到一个原因的解释比成为波斯王好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古希腊哲学漫谈七、德谟克利特:找到一个原因的解释比成为波斯王好并对古希腊哲学漫谈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